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贵族公墓没有那些阴森森的气氛,倒是通过Airbnb订购的这趟幽灵之旅,耳麦里用不断变换的音乐,试图制造出一些恐怖的气氛。
不过,暖洋洋的太阳之下,耳麦里吱吱嘎嘎作响的气氛音乐,令我除了佩服幽灵之旅的创意之外,真没感受到一丁点儿的恐怖味道。
虽然导游Michael在一个半小时的导览过程中,除了手势,没说一句话,但他驻足的地方,或者说驻足时间较长的墓碑我倒是记住了几个,耳麦里此时回荡的导语自然也要长了不少。
第一个墓碑的主人叫罗卡(Julio Argentino Roca),生卒是1843-1914年。
罗卡是阿根廷历史上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
他曾经担任过两任阿根廷总统,分别是1880-1886和 1898-1904 年。
1880年,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帝国当中脱离,宣布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而所谓阿根廷的黄金时代,正是在罗卡的任期内开始的。
从他开始,连续十届联邦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实施自由经济政策,包括仿照美国宪法制定宪法,实行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尊重和保护私有财产权,保证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他致力于推行阿根廷的现代化,扩大基础设施(尤其是铁路)的建设,并促进欧洲人的大规模移民,他的这些努力在20 世纪初将阿根廷转变为一个更加城市化和经济发达的国家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他发起的另外一个著名行动,就是被称为沙漠征服(Conquista del Desierto)的军事行动,发生在19世纪 70 年代,他那时候是将军。
罗卡(图源:网络)
面对原住民对于西班牙殖民者的不断袭击和反抗,罗卡动用军队,采取格杀勿论的血腥政策,将原住民从原来富饶的东部、南部地区驱逐到西北部的贫瘠土地,使得阿根廷的境内骚乱终于平静了下来。
如果去到阿根廷北部的胡胡伊、萨尔塔和卡塔马卡三省,会看到比较繁荣的原住民文化,而背后原因恰恰是由此而来。
关于沙漠征服行动,我与一些阿根廷人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当时如果不进行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阿根廷会一直处在内部动乱之中,原住民与西班牙殖民者的冲突会永无宁日。但罗卡将军的沙漠征服,使得不少原住民被杀并不得不迁徙到贫瘠荒原,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这样的讨论,在欧洲,在美国、加拿大,甚至在非洲、亚洲,都有同样的讨论,那就是地球上的土地原本都是属于原住民的,但殖民者(尤其指西方殖民者)们通过大航海,以火药枪械、瘟疫为利器,敲开了原本尘封的原住民村落,并占领了它们,插上他们的旗子,摇身一变竟成为了主人。
关于文明的诠释,一种说法是以哥伦布为代表的大航海时代使得世界终于步入全球化文明的新时代,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西方殖民者用血腥侵略的手段霸占了世界,他们是手上沾满原住民鲜血的刽子手。
无论哪种观点,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从此进入到我们称之为现代文明的新时代。
“殖民”一词究竟应该是贬义还是褒义或者说中性,我倾向于认为“中性”。
阿根廷人通常认为正是罗卡总统在政治极具动荡的时期稳定了国家,带领阿根廷走向了独立和繁荣。
不过,他对原住民所采用的激进政策也使得他在当下不断发酵的“向原住民道歉”的风潮中,令各种“政治正确”的势力将他列为了头号批判的靶子。一些纪念他的纪念碑,包括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骑马雕像,都成为每次抗议活动的主要集聚点。
2020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爆发的“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抗议浪潮中,一些开国者的雕像被推翻,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推理。
驻足罗卡总统墓碑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他的墓碑上方有一尊天使雕塑,天使的半边脸被灰尘网遮住了,天使似乎传递了一种寓意,是荣耀还是羞耻呢,不得而知。
罗卡总统的头像倒像个无知者无畏的壮汉,依然炯炯有神地望着来此驻足的人们,墓碑两侧的墙壁上镶满了纪念他的铭牌和寄语,叙说着后人对他的敬意。
第二个墓碑的主人叫佩德罗·尤金尼奥·阿兰布鲁(Pedro Eugenio Aramburu)(1903-1970) 。
导游Micheal把我们带过来三次,当然,可以说是耳麦中的导览把我们带过来三次。
他是谁呢?为什么会有这样崇高的公墓地位?
原来,阿兰布鲁就是在1955 年推翻了胡安·多明戈·贝隆总统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这场军事政变后来被称为解放者革命。
对,被推翻的贝隆总统就是那位至今影响着阿根廷的贝隆主义缔造者贝隆。
推翻贝隆之后,阿兰布鲁在1955 年至 1958 年就任阿根廷总统。
他试图瓦解贝隆主义政权并废除了贝隆的很多政策,他领导的政府还打击贝隆主义支持者并解散了与贝隆结盟的工会。
阿根廷于 1958 年恢复民主统治,但政治动荡仍在继续。
1970 年,他被支持贝隆主义的游击队蒙托内罗斯绑架并暗杀。
阿兰布鲁(图源:网络)
他的遇刺成为阿根廷暴力政治的象征,并最终导致了20 世纪 70 年代的“肮脏战争”。
所谓“肮脏战争”就是军政府把持阿根廷朝政的黑暗7年(1976-1983),以魏地拉将军为首的军政府采取残酷手段镇压持不同政见的人,试图将贝隆主义包括共产主义的烈火彻底熄灭。
可惜的是,这一以残酷镇压方式的冤冤相报最终导致了军政府的下台并遭到了另外一场的清算。
阿根廷又陷入了之后新的轮回。
贝隆的夫人,著名的艾薇塔(Evita)流离海外24年的尸骨,在1973年终于被迎回了阿根廷,安葬在贵族公墓,因为他的祖先杜阿尔特家族(Evita familiar duarte)的墓穴都在这儿。
贝隆夫人的墓碑是贵族公墓里最吸引人的招牌,墓地里唯一有醒目导引的牌子就是她。
她的墓碑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大,那么醒目。如果不是她的墓碑前总是会摆满花束,你一定会在琳琅满目的墓碑中找不见她。
看到她的墓碑上别着一枚卡片,我拍照了一下,翻译器上写着“永远怀念你”,“我还会再来”的话。
当下阿根廷民众或者说精英主流中有一个很普遍的共识,国际社会也有一个很主流的看法,那就是贝隆主义是导致阿根廷从二战之后沦落到贫困国家的主要根源。
我听不懂西班牙语,但很多次听到阿根廷人的口中会说出“贝隆主义”这个词。
米莱政府坚决摒弃的也是贝隆主义,而上一任总统费尔南德斯政府,则是贝隆主义的信奉者,他的党叫正义党,是从贝隆党转化而来的,但至今仍然是阿根廷的第一大党。
据说,贝隆与毛先生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毛先生是他的偶像。
毛先生1949年创建了新中国,而贝隆上校是在1953年在广大工人阶级的拥戴下登上总统大位的。
贵族公墓里最温情或者说最悲情的墓碑应该属于阿根廷著名作家尤金尼奥·坎巴塞雷斯(Eugenio Cambaceres)(1843-1889)和他的女儿鲁菲娜·坎巴塞雷斯 (Rufina Cambaceres )(1883-1902)
据说,19 岁的 女儿鲁菲娜(Rufina )因为心脏病发作在生日那天被宣布死亡。然而,几天后,她在贵族公墓中的墓穴被打开,人们发现她的棺材里有抓痕,这让人们不得不相信她是被活埋的。
传说她患的是一种叫强直性昏厥的疾病,这是一种类似于死亡的疾病。
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是,她应该是在棺材中醒来了,至于她为什么会被认为死亡,也是有不同解释的版本。
这一悲惨而神秘的事件使得鲁菲娜成为阿根廷民间传说中的著名人物,而她的不幸又恰恰发生在雷科莱塔公墓,这里是她的家族墓地。
尤金尼奥被认为是现实主义运动时期阿根廷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以《罪恶方向》(Sin rumbo)和《血中》(En la sangre)等作品而闻名。
他的墓地不远处,有一个小型的墓地,站着一位可爱的女孩雕像,正是他的女儿鲁菲娜,有一滴泪水从她的脸颊和右手上滑落。
墓碑旁刻着一首诗,名字叫“A mia figlia” ,是意大利语,意为“献给我的女儿”。
这首诗被广为流传,是尤金尼奥生前写给女儿的父女情深。
耳麦幽灵之旅的游客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叫卡罗拉(Carla),从以色列来的。
贵族公墓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国家公墓或者叫雷科莱塔公墓。
门票钱收了我1.61万比索,折合美金大概15块吧。付费参观墓地,也是一种阿根廷的独有特色。
贵族公墓为什么会如此受到阿根廷人的爱戴呢?从满街满巷矗立的大大小小雕像中,我突然悟到,人性中的梦想就是为了将自己活成一个雕像,期望着会被万人敬仰,而贵族公墓满足了人性中的愿望,如果没有雕像,在这里永垂不朽也行。
遗憾的是,我看到了不少墓碑缺少维护,也看到了不少墓碑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看见有工人在维护一座墓碑,便问Michael,这些工人是谁请来的?Michael说,一般都是墓碑主人的后人们请来的,公墓一般不做这些事儿,没钱。
走出公墓大门,那位被称为贵族公墓永远的演员-无头黑衣演奏者还在那儿,自顾自的拉着并不好听的音乐,听起来倒还真有点恐怖的调调,我丢给了他一点小钱。
贵族公墓边上有一个好大的雷科莱塔城市广场,我在宽敞的麦当劳店里坐了好久,来来往往的人们好像都不是贵族,百姓为多,却是实实在在的生灵。
张家卫阿根廷百日散记(2024.10.15,第44天)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