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多好色
- 张家卫
- 4月14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传承与未来读书会】推荐阅读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对三件事颇有印象,记录下来:

一、君子之对抗
王安石与司马光是死对头,是政治上的宿敌,可是却是君子之对抗。
王安石死后,主动向皇帝请求为他施加厚礼的,正是他一生的政敌司马光,王安石因此被赠官太傅,而起草《王安石赠太傅制》的正是他的另外一位政见不同者苏东坡。
司马光认为他与王安石之争为君子之争,王安石是君子而非奸人,他为官清廉而且从无桃色新闻。
王安石落魄后,苏东坡去金陵时,还特意去探望了王安石,聊起过往恩怨,虽立场未变,却依然是惺惺相惜,两人一起讨论诗与佛学竟有数个时日。
苏东坡与章淳,本是朋友,但后来章淳复出执掌宰相之位以后,打击一切反对变法之人,对苏东坡也是疯狂报复。
苏东坡从京师被谪贬到广东时,一路上竟然被连续三次降官,从太守一直降到了惠州建昌军的司马,就是他干的。后来当他看到苏东坡写了一首在惠州“自得其乐”的诗时,觉得不能让这老小子舒服了,立即又贬他去了不毛之地海南岛。
据苏东坡说,在岛上可以说要什么没有什么。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但章淳死时,他的儿子章援(是苏东坡当主考官时点的进士第一名)恐苏东坡日后报复,便给苏东坡写了一封长有七百字的信。
苏东坡看了,说你爹也不容易,到老竟然也落得了被贬的如此境地,过往的嫌隙已经过去了,没事的。
他回信道:“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读着那时候的官场,与当下比比,真是君子之坦荡荡啊。
二,苏东坡的女人和他的女人观
苏东坡的一生有三个女人,严格的说,应该是四个女人。
苏东坡的第一任妻子叫王弗,年仅16岁时就与19岁的苏东坡成亲了,她很聪慧,也是一个贤内助,她一直教导心直口快的苏东坡要说话看人,说话要慢三拍,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可惜她与苏东坡相守十一年后就撒手人寰了。
苏东坡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就是在她去世十年后所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东坡的第二位妻子叫王闰之,她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死后的第三年嫁给了苏东坡,她比苏东坡小十一岁。
王闰之也是一位贤内助,尽心尽力相夫教子。
可惜的是,年仅46岁那年也撒手人寰。幸运的是,那时候的苏东坡正领着礼部尚书衔,有太皇太后罩着,官运正好,王闰之还曾陪同太皇太后祭拜皇陵,享受了她那等级贵妇所能享受的一切荣耀。
王闰之死后,苏东坡写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这段苏东坡写给她的墓志铭就说明了一切,后来,去世后的苏东坡果然与王闰之合葬在了一起。
第三任妻子是苏东坡的侍妾,叫王朝云。是王闰之在杭州时买的一个丫鬟,当年才十二岁。
长大后的朝云天资极佳,佩服苏东坡的人都很赞赏她,后来就由王闰之做主许了苏东坡为妾。
她比苏东坡小二十六岁,算是苏东坡的红颜知己,苏东坡写给王朝云的诗最多,称她为“天女维摩”。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写的便是王朝云。
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始终随侍左右的便是王朝云。
朝云到惠州时还年轻,才三十一岁。苏东坡那时五十七,虽然二人年龄不同,而情爱无殊。朝云聪明愉快,活泼有生气。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之中,朝云最称知己。
王朝云陪伴苏东坡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也是苏东坡最为落魄的二十二年。不幸的是王朝云染上了瘟疫,年仅三十四岁就早早辞世。
王朝云死后,苏东坡把她安葬在惠州城西丰湖边的小山上,距离一座佛塔和几个寺院不远。那时候,他俩都一心向佛,所以也算随了王朝云的心愿。
这三个女人,对于苏东坡来说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有人说:王弗是他的青春,王闰之是他的家庭,王朝云是他的红颜知己。
据信,苏东坡还有一个堂妹,她的名字始终未能传下来,苏东坡只是称她“堂妹”,或“小二娘”,叙述的不是很多,只知道苏东坡一生对她总是念念不忘。
据苏东坡说,伊人是“慈孝温文”。只因为二人同姓,所以是联姻无望,那时候如果是外婆家的异姓表妹,也许这桩姻缘就成了。
苏东坡的一生,也是风流倜傥,遇有歌妓酒筵,他均是欣然参与,绝不躲避。十之八九歌妓求诗之时,他也毫不迟疑,即提笔写在披肩上或纨扇上。下面即是一例: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根据记载,苏东坡没有迷恋上哪个歌妓,他只是喜爱酒筵征逐,和女人逢场作戏,十分随和而已,坊间也没有记下他有纳妾藏娇的传闻。
不过,也是有两个女人与他特别亲密。一个是才女琴操,听从了他的规劝,自己赎身之后,出家为了尼。而朝云则是后来由夫人做主成了他的妾。
读到这里,想起了张学良的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皆英雄;我虽不是真英雄,唯有好色似英雄。
话是糙了点,倒是不虚伪。
三、林语堂语境下的四次变法
林语堂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变法,却均是恶法,导致的结果就是王朝陨落,国破,他把它们归于“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次是秦的商鞅
虽统一了六国,却在仅仅15年之后就被汉灭了。
第二次是汉武帝的桑弘羊,于是就有了
第三次的王莽变法(篡汉)
也是仅仅存续了15年,就被西汉的后人刘秀灭了,才有了东汉。
第四次就是北宋的王安石变法
可惜的是,50年之后,北宋就被金人灭了,两个皇帝都被金人掳了去,受尽了屈辱。
四次变法的核心要义,概括起来似乎就是四个字:敛财、强兵。
林语堂评价道:
集中财富于国库、于皇家,也许这个政策是为帝王者无法割爱的吧。但是实行此一政策的皇帝,必须付出其代价。在徽宗,那代价是丢弃王位,国都沦陷,是在俘虏中死于敌方。
林语堂算是民国时期的大家,他的这本《苏东坡传》是1948年出版的,他在书中映射的当时政府自然是蒋政权,那个时期,国共正在打仗,讲究民主共和的共产党人赢得了最后胜利。
记得是TWG Tea Club读书会的第五十期,美蓉特别邀请了加拿大著名汉学家王健教授和李盈教授伉俪分享他们的著作《空鸟迹:王安石诗词中英本》,其中有一首诗,我印象特别深,是王安石的那首《与耿天骘(zhì)会话》:
邯郸四十余年梦,
相对黄粱欲熟时。
万事只如空鸟迹,
怪君强记尚能追。
重温王安石的这首诗,竟然也可以见识到与苏东坡同样的心境,苏东坡有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泰戈尔在他的《流萤集》(Flying Fire)中,也有一句“天空了无痕迹,可我已经飞过。”(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
李盈教授已经作古,美蓉也已经去了,王健教授尚安在,祝福!
苏东坡一生,宦游南北,“历典八州”,所到的地方,几乎都是朝廷的调动或者贬谪的无奈。
他最后选择的归宿是到了常州,住进了东门附近好友钱世雄给他租的一栋房子,从1101年的6月3日病倒到7月28日去世,才不足两月。
儿子迈走上前去请示遗教,但是一言未发,苏东坡便去了,享年六十四岁。
【传承与未来读书会】第278期,推荐阅读的书还是林语堂的这本《苏东坡传》,欢迎有缘的读者来听。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