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笨蛋(第98天)

作者:张家卫


一、


让我们来看一幅图:



这幅图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两条不同长度的水平线,两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头,并且下面一条线明显比上面那条线长。


你的回答对了吗?


回答不对!答案是这两条线一样长。



你是不是觉得很困惑?


大大不必,这一幅图就是那幅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图,画出来就是为了让你错的。


要证实这一错觉也简单,找把尺子来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两条水平线是等长的。


我们明白了,是我们的视觉出现了错觉。令人恼火的是,如果你再回头去看,无论怎样看,看多久,它们真的还是不一样长。


我反复看了很久,还是没有办法从视觉错觉中跳出来,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笨蛋!


二、


如何消除这种错觉呢?丹尼尔.卡尼曼写了一本书《思考,快与慢》,他建议说:


“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你再看到两条平行线,并且线的两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头时,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


要贯彻这一规则,你必须具备识别这种错觉模式的能力,能够回忆起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


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你就再也不会掉入缪勒–莱耶错觉的陷阱了。但是,你眼中所见的两条线肯定还是一条长一条短。”



错觉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的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只能说,眼见并不为实!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一点,那就是“笨蛋”的前面还要加上一个“大”字。


视觉上的错觉比较容易纠正,因为可以测量。但令人沮丧的事实是,人类的所有错觉并不都是视觉上的,更有思维方面的,我们将其称为认知错觉。


认知错觉的发现和纠正更难,危害也更大,但我们会发现“笨蛋”和“蠢蛋”简直就是身边如影相随的鬼魅。


说到这常见的认知错觉,最常被问及的问题就是我们能否避免这种错觉。



回答是悲观的!作者丹尼尔是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教授,是个大家,但他也持同样的悲观观点。


他给出的原因说: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观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常常难以避免,而系统2可能对系统1产生的错误毫无所知。即使系统2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有所察觉,这也需要系统2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的运作才有可能避免。


三、


何为系统1和系统2?


这是丹尼尔引用的两个心理学名词,也是这本书的两个主角。他阐述道: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就像复杂的运算,其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简而言之,丹尼尔将这俩系统比喻成藏在一个人脑海中的两个虚拟人物,即分别是运用直觉、进行快速思考的系统1和需付出努力、运行更慢的系统2。


就我们个人的生活体验而言,确实像丹尼尔所言的一样,我们常常会感觉脑袋里有两个小人在斗嘴。在阅读《象和骑象人》一书时,乔纳森.海特将其定义为感性和理性。


如果说回感性和理性,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感觉阅读的体验轻松了很多,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感性和理性就太熟悉了,也不觉得这其中有太多的神秘感。


四、


还是回到丹尼尔的语境当中吧!我们懂得了是人就一定会有认知错觉的假象,又因为人的系统1和系统2的存在,因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认知错觉。那么,什么是认知呢?丹尼尔解释道:


“什么叫认知?认知就是一种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观点是一张巨网上的节点,他们称其为联想记忆,这些节点和其他节点相联结。


联想记忆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当前的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见解:一瞬间会发生很多事。思维活动唤起一个看法不仅会引发另一个看法,它还会激发出很多其他看法,而这些看法还会让我们想到另外一些看法。此外,只有几个被激发出来的看法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多数联想思维都是无声的,隐藏在有意识的自我之后的。”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在认知实践中常采用的倒树思维法。


这副图就是一颗倒立着的思考之树。




我的脑袋就是树根,然后就会有一条主干,这条主干就是系统1,而主干上的树杈就是系统2。树杈们又会成为不同的次级树干,然后每个次级树干上又会生长出新的被称为树枝的次级树干……一直到最后形成的片片树叶。


我的问题是“哪一片树叶儿才是我的最爱?”


这颗思考之树是不是正迎合了丹尼尔的联想记忆中的认知路径,即认知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有赖于什么?


有赖于树的品种、树的大小、土壤、气候等等,像不像我们的个体?我们的认知取决于与树相仿的条件,即人种、家庭、教育、年龄、环境等等,而这一切又取决于树的努力,“努力”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异同变量。于是,树越茂盛,认知的维度或者说选项就越多,从而可以得出正确认知的概率就会越高。


但是,不幸的是,想的越多或者说维度越高并不一定就会认知最好的结果,因为博弈的最好选项通常不是最好,而是最优。


囚徒困境的无奈是,虽然相互合作比相互背叛产生更好的结果,但它却不是理性的结果,背叛总是比合作带来更好的回报,所以背叛反而是一个占优策略( dominant strategy),你说沮丧不?


五、


丹尼尔进一步阐述道:


“在一个专制国家中,到处挂着领袖的肖像不仅能向你传达“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感觉,还会使你逐渐丧失自主的思想和独立的行为能力。


如果将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台功能非常强大的电脑,虽然按传统硬件标准来看,它的运行速度很慢,但通过不同想法联结而成的巨大网络,也能为我们展现这个世界的模样。


系统1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的确,已有证据显示,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到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狂轰滥炸的广告,还有天天映入眼帘的领袖像。


联想机制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系统1善于提取当前激活的想法来构建最可信的故事情节,但它不会(也不能)提取本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的信息。”


人的信息获得就成为系统1运作的基础条件,在一个获得信息不完全甚至是人为隔绝或者恶意导向的环境里,“笨蛋”的存在几乎是没有悬念的存在,而且由于“笨蛋”成为群体,反过来会加深群体系统1的“笨蛋”逻辑,直到信息如堰塞湖泄洪一般潮涌过来,才会将“笨蛋”们的系统2惊醒起来。


六、


“笨蛋”们常常会用眼见为实来为自己辩护,却不知道他们所见的事实实际上是一种假象,是一种认知错觉。


丹尼尔为“眼见为实”起了个英文名字,叫做WYSIATI,意思为“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即眼见即为事实。



丹尼尔更是将“笨蛋”的逻辑讲的透彻,他说:


“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的确,你常会发现: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进连贯的思维模式中。”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在随机性中发现规律的想法往往不可逆转,肯定比某个人作了一项研究更有说服力。”


认知的复杂程度在于思考,答案却常常与思考的结果相悖,或者说总是会产生认知错觉,变成别人眼中的笨蛋。


这就是为什么丹尼尔一再的强调说:系统1是主角,系统2是配角。


我解读说:感性是主角,理性是配角。理性永远打不过感性。人的表现常常就像个笨蛋。


丹尼尔也说了一句话:你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


那么,既然认知错觉很难避免,我们讨论的意义又何在呢?


丹尼尔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


我的理解,其他的生活小场景,听之任之就行。


说了半天,觉得好像没说,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反正,我是这样做的。


这样做,我有一个法宝,那就是2000年前苏格拉底传下来的“承认无知”。如果可以将“承认无知”当作法宝,就会将“永远的学习”奉为座右铭。


丹尼尔说:“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他还说:“符合人性,也符合人生之答案选择。”


我说:我们人人都是笨蛋,只要承认,就会距离“笨蛋”要远一些,距离“蠢蛋”要更远一些。


百日行走的日子里,世界、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情,说不得,也不得说,我将阅读丹尼尔的书《思考,快与慢》的读书笔记放在今天,提示自己,也提示读者,我都看见了,放在脑袋的系统2中。



虽然与新加坡的时间存在非常大的时差,但我还是坚持完成了新加坡董事协会(Singapore Institute of Directors,简称SID)举办的十次线上课程,拿到了一张SID认证的会员证书,不仅仅是获得了相应任职资格,更重要的是继续学习,让系统2拥有更多的数据,更好的为系统1服务。



——张家卫以色列百日散记(2022.12.10 第98天)



230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Opmerkingen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