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科技从来就没有远离英伦(一)2018.9.26

伦敦时间9月26日,2018西安国际创业大赛英国伦敦赛区,在Mediaworks Huckletree West——一个极具现代感的伦敦白市(White City)CBD中心区域举行。今天是英国赛区最后一轮的决赛,排名前五的优胜者将会进入这一大赛的全球总决赛。




因为旅居英国的资深投资人Tom和Jenny夫妇的推荐,大赛组委会邀请我以加拿大第三方专家学者的身份,作为五人评委团之一。见证这一"科技"的时刻,近距离考察英国创新创业科技项目的最新动态,近距离感受中国与英国之间的科技和人才互动,近距离体会正在饱受争议的中国(招商政策、资本和市场)对于英国人是否还具有吸引力……




一大早,首先感受了剑桥上班路上也拥堵的驾车经历,赶到了品相相当于中国西部不发达县城级别的剑桥火车站。不过,整个的泊车、售票还有车站服务系统还是比较先进,进出方便,很安静。火车站的建筑看起来挺古老,查了查,竟然还是二级保护建筑。再查查旅客吞吐量,是东英格兰最繁忙的火车站!看来,这车站水平与建筑规模属于充分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非必要条件。



从充满乡村气息的剑桥乘坐火车前往繁华伦敦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体验。



就中国政府2014年开始推动的"大众创业、万民创新",我是充满期待的。面对不少的创业项目接连失败,有的说这是胡来,年轻人就应该干年轻人的事,那就是上学读书、找工作上班。还有的说,政策出台的本身,就是政府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同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靠谱而且会耽误一代人。



我常常钦佩于那些个"大佬"、"小佬"们的高谈阔论,"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且充满"教父"的幽默感。年轻人如果只有读书和上班这两条路可走,那么还会有世界上的比尔.盖茨、乔布斯吗?你应该去马云、马化腾的"三本"大学去读书,而不应该拼命的去挤什么北大、清华或者那些个什么"211"、"985"……至于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长辈们,我就想问一句:"你上学、上班的经历代表着成功吗?"或者问:"你读书的学校和上班的工作是凭你自己真才实学谋取的吗?""你当年的生意就是一淘就是一桶金子吗?"



政府为了就业的考量,难道不应该这样的考量吗?据中国教育部的信息,2017年大学毕业生的当年数量达到了795万人,逐年创出新高。一方面说明中国人的知识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说明城市就业水平没有办法消化如此大量的就业人口。



至于北京大学于鸿君教授的"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论、国家税务总局"创投基金补税"论、吴小平、邱小平腕儿们的"私有经济退场论"、"工人阶级私营企业当家做主论"……沸沸扬扬,究竟是对这创新创业利好还是利空,大家都懂的。创新创业都是小家子,因此基本上属于百姓的事,百姓的事自然就是个人的事,个人的事自然就是私有的事……



2018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 "双创" 升级版的意见》, "双创" 的事还是大事,希望腕儿们的言论仅仅就是言论而已,提个醒,打个浑,不一定都是坏事。



从2018年8月-12月,以"汇聚全球资源 打造创业之都"的2018西安国际创业大赛应该就是中国"双创" 最好的实践者和行动者之一。大赛历时五个月,除英国伦敦之外,赛区还选取了美国硅谷、德国柏林、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以色列特拉维夫等5个国家,中国境内则选取了北京、深圳、杭州、武汉、西安等6个城市作为分赛区。



现场,英文为比赛语言,来自当地著名孵化器机构Cocoon Networs的Patrick先生主持了今天的大赛。经过前期的评比、海选,参加今天比赛的入围项目共有20个,来自华人社区的项目9个,英国人的项目11个,全部是科技创新项目,涵盖了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区块链、大数据、新材料、工业制造、共享经济、跨境电商等多个领域。




整个比赛紧张而有序,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刻意高调安排的会场,阶梯形状的Huckletree孵化器空间,很有艺术感,是我喜欢的会场布置调调。比赛采取的是"6+4"(6分钟路演加四分钟问答)的方式进行,现场评委打分,一丝不苟。整个比赛历时5个小时。



写到这里,必须记录下最后脱颖而出的5个项目,分别是:eCentime、Jiandao Technology、We are human.io、Cathayeco、Unifi.id,分属于跨境电商、智能医养、面部识别、智能种植、智能跟踪等技术前沿,而且均已过了创意阶段,正在项目实施过程之中。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项目还有:


  1. 成本低廉的超声波+北斗定位系统。研发一款三维定位技术及系统芯片,可达到亚米级的室内定位效果。

  2. 移动协作机器人。基于工业4.0环境下将传统工业机器人升级,称做人机协作模式。即由人员控制并监控生产,而机器人则负责劳累的体力工作,普通工人可以像使用电器一样操作它。

  3. VR可穿戴传感设备。通过机器学习和算法为用户提供体重、身形以及运动轨迹的追踪,使目前的VR应用(包括游戏)增加仿真模拟触感,该项目的产品模型可以使健身者手里的虚拟哑铃呈现出重量感。

  4. 利用自由空间光学进行无线数据传输。无线传输相当于光纤,该技术已经有重大技术突破,成本更低,尺寸更小,比光纤拥有更低的延迟。换言之,基于移动信号塔的无线传输系统是不是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5. 基于航空发动机驱动技术的超高速发动机的增压器。如果我们稍微懂得一点汽车型号的编制,就会对这个"涡轮增压"名字不太陌生。项目的惊人之处就在于"超高速"。我是相信汽车可以上天的日子不会太远。



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来自帝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情绪管理研究院徐意带来的"We are human.io"。这一项目属于人脸识别AI领域,不过,更高了一个层次——动态人脸识别,即通过人脸的面部表情识别情绪。目前,已经可以精准的识别出愤怒、⾼兴、紧张、失落等七种情绪,还有诚实、好奇、自信、热情等七种性格。我始终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将是继移动手机触摸屏之后的再一次革命,将会颠覆现有的几乎全部的移动手机应用场景。



2017年9-12月份,我在美国硅谷呆了百日。就科技大赛而言,无论规格、档次、人数还有参加比赛的项目数量、科技含量、资本热度等指标,硅谷真的称得上是 "浪潮之巅" 。但是,就今天伦敦赛区的现场观察和体会,我扪心自问了一个问题: "低调就意味着不能吗 ?" "爱马仕的材质与巴宝莉的材质究竟不同在哪里?"苏格兰的威士忌与美国的鸡尾酒相比,哪一个更加有价值?哪一个更有品味?"……

10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