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皇帝太多了(五)


原创:张家卫

《曹操传》读书分享



【按语:TWG Tea Club 读书会第76期推荐阅读《曹操传》,作者是已经90岁的张作耀老先生。我阅读的这本《曹操传》近30万字,出版于2000年10月,是《中国历代帝王传记》中的一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据作者在后记中介绍,文字的研究和形成是上世纪90年代,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中国时代。


读书笔记写下了1.4万多字,与读友分享竟然说了两个小时。看来真是闲的!就将全文分成了六次,与小众的读友们分享。仅仅是一家之言,胡说八道而已】



四、三国以及三国之后的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一般认为是从220年到280年,即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这可不是戏说演义,是真实的历史朝代存在。


220年,曹操死后,曹丕接父位之后,“秉汉政,为魏王”,进而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并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今南京),国号“吴”,史称东吴。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曹操、儿子曹丕、孙子曹叡(曹睿)信任的司马懿掌控,曾孙曹芳(曹睿养子)登基之后,司马懿发动兵变,将军政大权独揽。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魏国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迫使傀儡皇帝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与曹魏第一位皇帝曹丕的手法如出一辙),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西晋(公元266年—317年)立国51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 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可谓“昙花一现”。也有说公元300年左右,有“太康盛世”的说法,意味着也曾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帝王的争斗从来就不会停止,与之如影相随的就是继续的兵荒马乱。无论争斗者来自哪里,正统者或者非正统者,都是以正义或者解放人民的名义。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立国103年。东晋的建立,也是因为升为皇室的司马懿家族后人内斗的结果。创始人便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炎的儿子司马睿。事实上,此时的东晋并不是一个统一中国,而是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与之并存的是著名的北方五胡十六国(与宋朝的南宋局面如出一辙)。


其时,同时代的北方——中原大地,或者说曹魏以及蜀汉的地盘,就被所谓的北方“五胡十六国” (公元304年—439年)占了,我们熟知的“五胡乱华”指的便是这一时代。



和东晋对峙着的北方“十六国”,前凉、西凉、北燕是3个很小的汉族政权,其余13个则属于鲜卑、匈奴、羯(jié)、羌、氐(dī)族的统治者。他们都承认南方汉族政权的正统地位,彼此并不疏远,互有往来,也互有攻伐。


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东晋十六国,即据守南方的东晋和占领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共同划分着大中华的地图。硬是把东晋与西晋合二为一称为晋朝,实在是为了大中华的汉脉顺溜,历史学家们的手笔,而非完全的当时景象。


所谓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一般指的是从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北朝则是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直至隋朝建立为止。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相安总体融洽,南北朝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其渊源从何而来呢?


原来,所谓六朝,指的是公元222年到589年,历史跨度包含了从三国到隋朝之前的南方六个朝代。即孙吴(即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或称萧梁)、南朝陈等六个朝代。而此六朝皆以建康(今南京)为京师,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的君王均是汉人。


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有与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的说法。同一时期的西方罗马帝国,以及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波斯王朝,我们可以从《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去找到答案。


反观古代中国,凡是小国并存的时代,都是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一个特色。只是中国的历史书上,均会将这样的时期描绘成“国在山河破”的悲惨景象。但是考证历史细节,却常常会让人困惑。“大一统”真的就那么好吗?


此外,我们看宫廷电视剧或者宫廷小说,总觉得中国的皇帝怎么那么多,而且不仅仅血腥,且喜好乱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众多皇帝们贡献颇多。不过,这一时期,也是宗教大发展的时期,佛教就此开始在中国弘扬开来。



许倬云老先生在《说中国》一书中,对三国、魏晋、南北朝做了精辟综述,他说:


东汉之后,庞大的汉帝国崩溃,形成三国魏晋的局面,然后进入长期“五胡乱华”的南北朝。在这一段四百年的分裂期间,中国经历了衰变和重整;分裂结束,隋唐统一,中国又成为了天下国家。


政治上,由于东汉时期刘秀施行儒与吏合体,儒生进入官僚体制之中,官吏们也都普遍修习儒学,二者逐渐融合绑定为一体,产生了士大夫阶级,本来儒学机理是可以制衡皇权的,但因儒生们逐渐进入官僚系统后,本身即是儒也是官,逐渐通过儒家思想以维护统治,无人坚守儒家思想,只为自己的功名利禄,从个体而言,短期内获得了利益,从长期的整体性来看,反倒使得自身的地位逐渐失守,对于官僚系统而言,皇权进一步势大,逐渐开始了专制统治,官僚系统失去了制衡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察举制的广泛推行,地方豪族逐渐崛起,逐渐成为了实质上的贵族。地方的实力逐渐强大,中央与地方之间逐渐失去了平衡,地方慢慢成为独立的单位,一旦中央发生权力真空,全国将分崩离析。东汉末年,内忧外患,内部外戚与宦官争权,外部董卓联合外族雇佣兵集团,东汉走向了灭亡。经过三国鼎立,魏晋四百年,外族与汉族在不断地冲突与斗争之中充分的融合、互相渗透,难分彼此。


随着政体的分崩离析而导致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急需在精神上寻找依靠,而不论是儒或道,一方面不具备排他性,能够容忍外来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其本身缺乏宗教性,都只是知识分子的治世之学,难以抚慰普罗大众的心灵,进而如佛教等信仰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在意识形态上,逐渐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是政治上混乱的四百年,颇似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在文化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发展,却又与春秋战国略有区别,春秋战国之乱,乃中原内部之乱,或者说是因乱而后整合而形成后来汉人之疆域,因此百家争鸣可以理解为中国内部文化之冲突,而魏晋南北朝之乱世,乃是在更大范围上之乱,此之乱,产生几个效果:


1.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吸收了数百万外来的基因,在人种上呈现出更大范围的融合,在人种这个概念上,并没有所谓纯种的中国人或者是汉人了,大家都是杂交水稻,难分彼此;

2.外来的宗教融入中国,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并相互渗透学习,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复杂化;

3.不仅是向内进行了融合,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也因人口迁徙而向四面八方进行了辐射,进一步影响整个东亚。


【未完待续,明天续(六)】








286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窄门

Comentario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