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烧焦的一尊粘土(第16天)


作者:张家卫

【印象特拉维夫】(六)


子米从荷兰回来了,约了去特拉维夫大学走走,吃了一餐学校的食堂拼盘,不知怎得,这烹饪技法有点中国的味道,因此我称赞说这是来特拉维夫之后吃的最对胃口的一顿饭。


特拉维夫大学建于1956年,历史并不长,在国际上的排名也并不靠前,却被称为以色列规模最大的大学,也被认为是以色列除希伯来大学之外排名第二的高等学府。在校学生有3万人,学科门类齐全,研究成果颇丰,名人校友更是群星荟萃,他们大多是是以色列国家发展的栋梁。





以色列作为“犹太复国”的国度,他们对于教育有着更深的理解,他们说“教育在以色列是份宝贵的遗产。我们遵循前辈的传统,把教育视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以及开创未来的关键。”


以色列教育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全国拥有大小200多个博物馆,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博物馆最密集的国家。



所谓博物,浓缩汇聚的就是古往今来的人类智慧,用来认知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人文、历史和科技进步,管窥祖先和先人,增强国人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地方,不仅仅提升认知,也做纪念。


而博物馆与大学拥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世界上那些耳熟能详的一流大学就是这样做的,比如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康奈尔,英国的牛津、剑桥,澳洲的悉尼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新加坡的国立大学,还有加拿大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等。


一座好的博物馆必定是最润物无声的教育场所。同时,好的大学也是最有能力建设好的博物馆的建设者之一。


著名的犹太人博物馆(Museum of the Jewish People)(ANU) 就坐落在特拉维夫大学的校园之内。



博物馆虽然1978年就开放了,但看起来很新,也雄壮,展厅布置的非常现代,参观的人不多。


博物馆主要通过照片、文字、视频还有一些文物展示了犹太人独特而持续的 4000 年历史,换句话说,就是把犹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呈现出来,让犹太人们增强身份认同,让游客感受到犹太民族的悠久和伟大。


展区分了三层,从犹太人古代迁徙的故事开始,以存世的古本【圣经】和【塔木德】作为导引,展出了犹太人流离失所却顽强地生存在世界各地的画面,犹太人不仅保持了犹太文化的传承,还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展览以纳粹大屠杀之后的犹太人重生作为结尾。


“犹太人从哪里来”展区墙,悬挂着全世界范围内为犹太民族曾做出突出贡献的犹太人代表人物的照片,我在其中找到了中国人形象的犹太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Zhao Cheng(赵承),十五世纪人士,是一位犹太医生,住在中国的河南开封。照片的说明上记载,他的中文姓氏是皇帝赐予的,这使得他们在中国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


我去查了下有关资料,河南的开封博物馆位于包公湖畔,我还真去过,不过印象已经模糊了。


开封博物馆藏着一块重建清真寺记碑,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虽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碑文记载了一次庞大的重修工程,把因为黄河大水冲毁了的犹太人宗教场所重新予以修葺。


图源:网络

因此,照片上与赵医生对话的这位皇帝应该是明孝宗朱祐樘(1488年-1505年)。


而赵姓,并非单独赐予赵承。赵是开封犹太人的一个显姓,是早在宋朝时候的皇帝赐予的姓氏。


公元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不允许犹太人再回到这里,犹太人从此开始了之后将近2000年的大流散,他们逃难到了全世界各地。



中国的史实资料也证明,最早流散到中国的犹太人,是宋朝的宋高宗时期,赵姓也就是他赐予的。


宋高宗是谁?就是那位杀死岳飞的南宋皇帝赵构。


展区中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介绍,并重点说了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说了列宁以及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创立苏联的故事,一张192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的苏联画,禁不住让我想起了当年中国的宣传画,原来都是从这个模子里仿出来的。



据俄罗斯公开的前苏联解密文件称,列宁的外祖父也是犹太人。


一个下午的游览,将自己对于犹太民族的迁徙历史又进行了一次梳理,增加了新的理解,虽然很累,却内心喜悦。



特拉维夫的校园也很美,是一种简约的美,没有那些欧美名校的高大威严,来来往往的学生们很恬静,步履并不匆匆。



我与物理系的博士后博平同学坐在博物馆的环形木椅上聊了一会儿,他在美国拿的博士,放弃了那边的博士后邀请,跑来了特拉维夫大学做博士后,心里想着未来还是要回去报效祖国。


博物馆的商店里,有一堆打折的书,我在书堆里翻到了犹太人在中国,还有在加拿大的生活故事,书中有不少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我随后的学习攻略提供了太好的素材。



子米陪着我去看了爱因斯坦的雕像,看了那匹有名的“网络马”(Cyber Horse)。


这尊绰号为“网络马”的艺术造型,创意于特洛伊木马,是由受病毒和恶意软件感染的旧电脑和手机部件组装而成,这匹马代表了试图渗透网络空间的潜在“坏消息”和“坏软件”。



“网络马”的造型看起来挺绚丽,可当了解了这造型源起的故事,突然觉得这“马”也不都是好“马”呢。


我与子米坐在草坪上聊天,又在著名的 Cymbalista 犹太教堂和犹太遗产中心前面拍了张合影,背景就是这两座螺旋塔,将“缘分”二字与年轻人也挂在了一起。



子米的本科以及研究生都是在特拉维夫大学攻读的,98年出生的年轻人,专业是网络安全,还有营销学,他希望能去从事销售的工作,在他看来,这个领域具有挑战性,他喜欢。


以色列的天气,近了黄昏,太阳就会收敛起它的炎热,风也会微微吹来,哪怕不在特拉维夫的海边,也会带着一些地中海的湿润,旗杆上的旗子会不时的动一动,让风知道它们在吹。


每次走在校园,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时节,会停下脚步,端详自己的影子,发现每一个我看到的不同,将它们装进脑海,让思绪飞。




特拉维夫大学坐东朝西,说是设计者特意设计的样子,面朝大海,是不是也要静待春暖花开,就像海子的诗句。



其实,海子的诗句,并不在于诗句的美,而在于戳中了每一个有爱人类的小小梦想。


学校的正门正在修缮,看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美,万国的旗子圈在了围挡里,没有了昔日的肆意。



坐下来歇息的时候,夕阳的光辉下,望见一块白色的石碑,走进前去查看,上面刻着:


人文学院首任院长Zvi Yavetz教授常坐在这里眺望大海,规划未来。



我也曾在人文学院读书,也曾眺望大海,也曾想着未来会像诗一样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心海”的名字可以伴着“心海湖”永永远远,却未来不在,悄无声息,看起来像人,却是烧焦的一尊粘土。



明天,去耶路撒冷,距离上帝更近的地方,不,是上帝就在的地方。


——张家卫以色列百日散记(2022.9.19 16天)

(【印象特拉维夫】(六),续完,全文1.45万字)

269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i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