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家卫
赫尔曼·黑塞,
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这本《悉达多》,
还是叫《流浪者之歌》好。
弗洛伊德说:
“艺术家是介于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种人,
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创作活动,
将沦为精神病,
他们通过创作,
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
黑塞算是一位,
不过,
他洗脱了自己曾经受过的灵魂折磨,
提炼成一本本巨作,
流芳百世,
《悉达多》是最短的一部。
耶稣好像也是,
他曾经受过的折磨,
被提炼成一本《圣经》,
不仅流芳百世,
而且影响着千秋。
书中的悉达多,
是追求个性解脱之道的婆罗门之子,
更像黑塞本人的求证悟道,
无关教义,
却与一堆的教义和哲学一样,
也是关于“我”的命题。
叔本华说:
“宗教是穿着外衣的哲学”,
不管你信或不信。
我把耶稣放在这里与黑塞同框,
并非不敬,
我是凡人,
同意叔本华的观点
认为思考本就殊途同归,
我也知道上帝会在笑,
可我看不见祂。
1、离家出走
悉达多有着,
英俊的面容,
良好的教育,
富足的生活,
安逸的环境,
慈爱的家人,
他更有一颗求证悟道的心。
为了道,
他舍弃了一切
离家远走,
要做一位苦行的沙门
就是苦行僧。
一别就是一生,
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2、沙门三年
悉达多的目标是远离“我”,
他认为从“我”出发的一切都是
嘈杂的,
污浊的,
外在的……
寻求“本我”,
就要追寻“超我”,
无渴慕,
无愿望,
无梦想,
无喜无悲……
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
当“我”被彻底征服,
当“我”消亡时,
当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灭时,
那个“本我”就必定觉醒。
沙门苦行
试图从“我”中超脱,
融入动物,
融入石头,
融入木,
融入水,
融入一切可见的万物中……
他学会了诸多克己之法,
他似乎战胜了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
他通过禅定,
似乎在一切表象面前心神凝定,
走向了克己。
苦行三年,
他曾千百次摆脱“我”,
可终点却总是回归于“我”,
他千百次弃绝“我”,
可这种弃绝总是暂时而不得长久,
重新忍受“我”的折磨。
最终他明白,
这不是“超我”,
更不是“本我”,
只是暂时从“我”中逃避出来,
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
就像失恋后的深夜买醉,
清醒时分又会被痛苦侵袭。
就像追求快感的短暂欢愉,
平淡之后又会承受更强烈的孤独。
苦行三年,
他终于他明白,
沙门无法证悟涅槃,
他们只是在寻得安慰和麻醉,
只是学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
在原地打转,
悉达多没有解脱,
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
悉达多告辞,
沙门长老怒了,
破口大骂,
现了原形。
3、遇见佛陀
犹豫彷徨时,
遇见佛陀乔达摩,
一位尊者,
一位觉悟者。
他聆听佛陀说法,
发自肺腑的心生敬仰,
陪伴他的好友离开自己,
选择加入了佛陀的僧团,
悉达多没有跟随佛陀。
悉达多认为,
知识可以传授,
觉悟与智慧只能靠自己体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真理,
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
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
进而实现自我的解脱。
乔达摩似笑非笑,
缓步离去……
4、独修世俗
悉达多变了,
他将眼光投回了先前厌恶的世俗世界,
他认为所有意义和本质并非隐藏在事物背后,
它们就在事物当中。
人的思想和感官都隐藏着终极的意义,
只有亲身体验,
才能真正领悟。
苦行三年后遇见佛陀的悉达多,
仿佛重获新生,
像人生之初见一般,
看待一花一草、一人一事,
他要用思想和感官体验这世俗世界,
一切的缤纷绚烂。
为了感受肉欲,
他走进了名妓伽摩拉的花园,
将她作为探求生命本质的导师,
成为她的情人。
为了感受权力与财富,
他选择跟随巨商伽摩湿瓦弥,
成为他的伙伴。
他用天生的禀赋和苦修学来的
思考、等待和斋戒的本事,
如孩童般入世又出世的游走于世俗世界。
自由的风自然裹挟着黄沙尘土,
斩龙少年也会慢慢的长出龙鳞,
漂泊在世俗的人来人往,
注定将成为人来人往中的一个人。
悉达多开始与世人一样,
幼稚与胆怯,
贪婪与懒惰,
堕落于世俗的爱欲与财富,
一次次填满欲望,
又一次次品尝孤独。
美好枯萎,
时光飞逝,
悉达多变得肥胖和衰老,
曾经视为真理的世间,
如今却是枷锁和疮痍。
悉达多又一次选择了逃离,
再一次成为修行者悉达多。
5、渐悟于河
不再年轻的悉达多又来到河边,
与二十年前曾经渡自己过河的船夫相遇,
没想到,
这位船夫,
是他一生的知己和恩师
他的名字叫瓦稣迪瓦。
不知怎得,
我竟然将名字看成了耶稣。
船夫最大的美德是倾听,
即便默不作声,
讲述者也能感知他,
他在安静、坦诚、满怀期待地倾听。
他既不褒扬亦不挑剔,
只是倾听。
船夫对悉达多说:
“我渡过千万人过河,
他们将我的河视作旅途中的障碍。
他们出门赚钱、做生意、出席婚礼或去进香,
而这条河挡了他们的路。
船夫要帮他们迅速渡过障碍。
对于这些人中为数不多的四五人来说,
河水却并非障碍,他们凝神听水。”
世人在河水上匆匆赶路,
智者在河水中聆听真理。
这条河水仿佛是人的一生,
我们在河水上漂泊了一辈子,
从此岸到彼岸,
又从彼岸到此岸,
匆匆忙忙,不停不歇……
但是,我们所经过的河,
谁又曾取一瓢饮呢?
悉达多住在了河边,
每天和船夫一起观水。
他看见河水不懈奔流,
时而翻滚激荡,
时而欢快雀跃,
时而轻声低鸣,
时而沉默流淌。
河水变换着不同的姿态,
仿佛演绎生命的力量。
但是,河水无论如何更新,
却永远是这条河,
就像世间之本质,
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达,
光芒却永远不会黯淡,
永远不会被丑陋所覆盖。
悉达多在这条河中看到自己的一生,
少年的悉达多,
成年的悉达多,
老年的悉达多,
仿佛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一切在河中都是本质和当下。
这一刻,悉达多明白,
此岸,也是彼岸,
觉者,也是众生。
永恒存在于当下,
完美存在于残缺。
悉达多好像悟出了大道,
可他又迷失了……
6、终点之我
悉达多因着悟真,
他少小离家一生不归,
从未爱过谁,
他与情人伽摩拉从体验到沉沦,
是情爱从未动过真心。
他的儿子出现,
悉达多才感受到了爱,
真正的体会了世人的爱,
可伽摩拉却死去了。
儿子喜欢尘世,
不喜欢悉达多和这条河,
悉达多忍受着儿子的厌恶和折磨,
却又被爱所束缚,
之前悟得的大道仿佛像空谈一般毫无用处,
儿子终究离他远走,
无影无踪……
他再次被船夫指引到河边……
在河水中,悉达多看见了
他自己,
他热爱的、认识的人,
所有人组成的河水奔涌着,
浪花翻滚地奔向多个目标,
奔向瀑布、湖泊、湍流、大海,
抵达目标,
又奔向新的目标。
水蒸腾、升空、化作雨、从天而降,
又变成泉水、小溪、河流,
再次融汇,
再次奔涌。
在河水中,
他不再分辨欢笑与哭泣之声,
不再分辨天真与雄浑之声,
这些声音是为一体。
智者的笑,
怒者的喊,
渴慕者的哀诉,
垂死者的呻吟,
纠缠交织着合为一体。
悉达多笑了,
他明白了,
一切都明白了……
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
一根树木并非本来就是树木,
这是圆满的一个侧面,
它会生、会死、会化为养分,
变成新的生命。
一个人并非本来就是人,
当生命走到尽头,
它会化为众多物质的一部分,
以另一种或很多种方式存在。
河水流到瀑布并被我们看到,
我们认为它就是瀑布,
下一个瞬间它会蒸发为水汽,
重新流到泉水、小溪、河流,
它也是泉水、也是小溪、也是河流……
每阵风、每片云、每只鸟、每条虫
都在物质的变化当中展现世界的全貌,
它们是“我”,
“我”也是它们,
爱世间万物,
就是爱“我”。
一本悉达多的《流浪者之歌》,
让人明白了,
所谓探寻和思考的终点,
就在万物的此时此刻。
7、我本凡人
超脱的悉达多,
是黑塞的虚构,
黑塞不是圣人,
人而已。
黑塞变身悉达多,
以流浪者的歌谣,
诠释了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
悉达多有悉达多的,
我有我的,
你有你的。
凡尘俗世之中,
一切你觉得对的,
并让你幸福的,
都是大道。
世间本无圣人,
有的只是觉悟者,
佛陀、耶稣还有上帝、安拉……
都是人封的至尊者,
我也是尊者,
自己的尊者。
凡尘俗世总绕不过一个“欲”字,
世间之美是因为“欲”,
丑也是因为“欲”。
悉达多离家做沙门是为求知欲,
悉达多沉沦尘世是为求肉欲,
悉达多为儿子苦恼是为求情欲,
悉达多最终超脱,
我们凡人注定不可能。
不必夸大欲望的丑陋,
欲望和自律是相生相克的,
像沙门那样自律,
世间就没有了美。
若没有自律,
欲望就会撕开美的面纱,
用丑陋吞噬我们。
大多数人,
就像一片落叶,
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
有的人,
极少数,
如同天际之星,
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
没有风能动摇他,
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
这是黑塞笔下的悉达多。
悉达多阴郁地走进芒果园,
感受着胸中的苦痛和死意时,
我在耶路撒冷的橄榄山,
仿佛看见了耶稣,
在客西马尼园中苦饮那最后的一杯。
我在以色列,
去了耶路撒冷20公里外,
约翰给耶稣浸礼的地方,
约旦河的Qasrel Yahud,
河水虽浑浊,
河面狭窄,
这里却是耶稣真的受洗处。
我又去了北面的加利利湖,
去了另一处的Yardenit,
河面宽阔,
水流清净,
虽不是约翰给耶稣浸礼的地方,
却是耶稣受洗约旦河的源头。
约旦河水的咏唱中,
加利利湖的宁静中,
拿撒勒的雨夜中,
伯利恒的小贩叫卖中,
圣墓教堂的肃穆中,
我也听到了河水声,
看到了河水,
也看到了变与不变,
看到耶稣,
看到了我自己和众生。
《悉达多》的译者姜乙说:
我听见一部巴赫的弥撒,
听见至高者的死与复活,
听见一个人的爱与受难的一生……
我去听了,
巴赫(1733)写的《巴赫的b小调弥撒》
第一段是“恳求主赐怜悯”……
黑塞(1877-1962)应该听过
可是他没让悉达多听……
我喜欢悉达多
他想的与我一样:
每阵风、每片云、每只鸟、每条虫
都在物质的变化当中展现世界的全貌,
它们是“我”,
“我”也是它们,
爱世间万物,
就是爱“我”。
(本文主要参照了微信读友“松鼠”的体会,深刻,有共鸣,果然高手在人间。)
——张家卫以色列百日散记(2022.12.11 第99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