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天皇有专断权吗?
明治维新时期的天皇果然有专权的力量吗?不是说日本的天皇一直是虚君的角色吗?其实不然,在明治15年,即1882年,日本天皇的神话就已经开启,最核心的洗脑武器就是明治天皇颁布的《军人敕谕》,正式名称为《赐给陆海军军人的敕谕》,要求军人誓死效忠天皇,由此把武士道中效忠的对象由大名和幕府将军置换为天皇。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第十章【美德的困境】中有专门论述:
政治家们通过把天皇放在顶端,撤销将军和封建君主,以简化等级体系。在道德领域,他们通过把所有较低层次的道德都归在忠的范围下,来简化义务体系。
通过这种方法,他们不仅在“对天皇的崇拜”之下统一了整个国家,还减轻了日本道德观分散独立的状态。他们试图教导人们,通过“尽忠”,你便履行了其他所有的职责。他们使得“忠”不再是生活中的一个圈子,而是整个道德拱门的基石。
对这种安排最佳且最权威的宣言是明治天皇在1882年颁布的《军人敕谕》。这份敕谕和另一份《教育敕谕》都是日本真正的圣典。
在宣读敕谕的神圣仪式上,听众们屏气凝神、满怀敬意地深深鞠躬。这些敕谕的地位就如同《摩西五书》,人们从圣殿中取出宣读,读完后又毕恭毕敬地放回原处,然后听众才可散去。宣读者如果读错了一句话,会在事后引咎自杀。
整个敕谕显示了官方淡化义理、强调“忠”的努力。敕谕努力想要证明,较高法则能够充分成为衡量所有美德的标准。
敕谕暗示,只要遵循这些规则就已足够,不必应用义理。“忠”的义务以外的责任都是较低的法则。
学习至此,删繁就简,我个人还是倾向于以为丸山的第一个答案(1952年)是最接近真相的内在原因,日本从战后直至今天的表现是他这个答案的最有力证据。他的第二个思考答案(1960年),自然也是接近于真相的一种,但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导致的,为什么没有了武士精神,为什么没有了谏诤的骨气,根源还在于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尤其是政治上的民主化,因为谏诤并不是日本武士精神独有的法门,反而是政治民主化的自带品性,而且无需用“死”这样的非文明手法来“谏”来“诤“。
王前教授在文中写道:
我们如果要了解战后日本的思想,丸山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位巨人。
王前教授
丸山多次说过要打破地域的局限,他举例说基督教不是欧洲原产的,不是也变成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吗?
丸山说的这句话,好像内藤湖南有过类似的表达,换句话说,他们是认可普世文明的,只是他们希望日本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可以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丸山真男
就我的理解,文明不是哪个族裔,更不是哪个国家特有的,而是全人类共同信守的普世价值,而文化则属于不同的族裔和国家。就如同一个人的躯体,无论是白是黑还是黄,都是人类,而人类就是文明。文化则是每个人身上穿的衣服、戴的饰品或者一些其他外在的东西,这些东西才是不同族裔或者国家的文化,你可以看不上别人的文化,却不能质疑全人类普遍奉行的文明价值观。
四、日本人反省了吗?
中国人常说日本人不反省,关于这一点,我注意到东京单向街书店11月份的驻店作家刘柠先生,在2014年的时候接受过凤凰网的一个记者专访。
刘柠先生是中日文化圈里的名人,每每有独到见解,他有一本《私享录:四十年来书业》刚刚在今年7月份出版。
他在与凤凰网的专访中说:
日本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觉得自己在战后是有过比较深入的反省的,但是这个反省未必是中国人认可的程度,未必是中国人认可的问题。但是日本人的反省在哪里呢?
他认为经过战争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国以来,几代人所积聚的国富毁于一旦,甚至是二百七十万,近三百万人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使战后初期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没有一个家庭没有过战死者,或者说他的朋友中没有过战死者。基于这样惨痛的教训,日本在战后实际上是有反省的,到底是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导致了这种民族悲剧,思考的结果被认为都是国家主义惹的祸。
所以说,日本在战后有一种总体的潮流,实际上是去国家主义的,尤其是文教界里面的日教组,基本上就是日本教职工的工会,新闻界的像朝日新闻、文艺春秋、岩波书店以及它的世界杂志等等,以这样一些知识界的重要存在为首的发起的反思,实际上始终不断的在进行。
虽然日本在战后也有政治保守路线,政治上并不是说纯粹的保守主义,并没有真正取得政权,日本大致来说叫做中道保守。它还是主张自由民主、人权、市场经济,但是这相当于政治光谱中间的部分叫中道,偏向稍微保守一些。但是保守到也使日本能够免于外族的入侵等等,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
真正的鹰派保守的政权,其实在日本并没有。像石原慎太郎,他除了做过多年的东京知事,当过首相吗?并没有。所以说,日本在战后去国家主义的反思,实际上是很彻底的。
乃至于日本今天到了什么程度?可以举个例子,这个国家不能够判一个国民有间谍罪,他不能够以间谍罪治罪国民。比如你出卖了国家情报,怎么办呢?有可能是经济情报,那么以企业间谍罪、工业间谍罪来治罪,比如那个诉讼主体是索尼公司、日立公司等等,你侵害了它的商业的企业秘密等等,它可能去提起诉讼的,但是这不是间谍罪。
刘柠的话似乎验证了丸山的结论,而丸山就是日本战后反省的代表人物之一。日本人称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国家主义”,而我们称其为“军国主义”。其实,所谓军国主义,它的另外一个好听点的名称就是“国家主义”。
对日本近代史中的明治维新时期以及战前、战后的反思,应该给予我们诸多的警醒,俄罗斯普大帝的帝国梦起以及接近梦碎,属于国家主义范畴,其他的大国呢,要警醒啊。
撰写了《日本三部曲》的马国川先生说:日本是中国的镜子,也是中国的鞭子。
马国川
有一个网友在阅读了马国川先生的书之后,留言写道:
回望日本历史,会发现那一切是如此相似和熟悉。如某些有识人士所言,日本曾经走过的路我们也会走一遍,曾经面临的问题我们也会同样面临。
在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就和日本更加相似了,甚至国内从上到下的情绪、态度都如出一辙,这正是我在阅读此书时深深忧虑的。
时代最诡谲的就是一众人自己被自己支持拥护歌颂的东西所埋葬,如果说无力反抗不得不死还情有可原,那种自己把自己推上断头台的就可怜可悲了。
你们都还不老,等得到下地狱的那一天,那个地狱是你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并且欢欣鼓舞地往里面跳的。
我希望历史不要那样无可挽回,我的预言不要成真。
【《强大的日本为什么会战败》今天续(二),续(完),合计6500字】
——张家卫东京百日散记(2023.12.7,第94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