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成都不仅仅是一座城(第95天)




我这个不会说成都话的成都人,尽管来到成都已经百日有余,去了不少的地方,加上以前的游历,再加上看书、上网、与成都人聊天等各种攻略,还是一知半解。

不过,百日百篇就要收尾了,我还是要把这重头戏开始理一理,说一说成都的前世今生。

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厅入口,有一个被称为“三星之眼”的动画,外形像一只巨大的眼睛,徐徐睁开之后就是一幕一幕发现三星堆的历史画面和解说。


旁边的墙上,绘着两幅长长的图表,一副是三星堆与世界文明-北纬30度线上的文明奇迹,另一幅是三星堆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这两幅图表上清晰的表明,成都平原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4800-4000年的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宝墩文化),被认为是启蒙文明的时代。到了三星堆遗址四期文化(金沙十二桥文化),即公元前1200年——600年,古蜀王国迁址到了成都。

在那之前,古蜀人从岷江上游,也就是阿坝州汶川茂县附近,开始向山下迁移,寻找了很多个居住点,最终才找到成都这个适宜居住的区域。

导致他们不停迁徙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种族之间的战争,战败一方被迫迁徙。二说是因为川西地区独特的雪山环境,导致岷江周边的水患以及地质灾害非常严重,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找安全的区域。

关于三星堆文化的起源,版本不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古蜀文明说”、“华夏文明说”、“《山海经》说”,也有“埃及文明说”、“西亚文明说”,甚至还有人说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杂交”的产物等等。



“古蜀文明说”是当下的主流观点,认为三星堆是成都平原历史最久的古蜀国中心,而且它处于与之相连续的系列古文化遗址的中心位置,三星堆遗址正是消失的古蜀国,那些青铜人像就是李白的诗歌《蜀道难》里的“蚕丛”和“鱼凫” [yú fú] 。


我就按照主流观点的语境来说成都的历史沿革,信息不仅仅来自成都规划馆等博物馆,还参照了网上【常姑娘】、【金言】等诸多作者做的不少功课。

古蜀王国时期,成都这个地区的主人是以氐、羌族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因为这地界儿四面高山围绕,天然的具备易守难攻的优势,因此很少受到外敌侵扰。

这快不算太大的盆地自然环境非常优越,雨水充沛,一直是富庶之地,人们生活也非常安逸。金沙博物馆的遗址地有考古专家复原后的成都平原生活画面,看着有点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

北面大汉民族的秦国(今天的陕西地面)对蜀国觊觎了很久,到了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攻打蜀国并吞并了蜀国。


秦惠文王是谁?是秦始皇的高祖,即爷爷的爷爷。

自此以后,成都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将成都定位为国之粮仓、战略要地,还按照汉人的习惯,修筑成都城邑,建造了大城和少城两个区域,大城主要是政治中心,居住着蜀侯、蜀相等官员,少城则是商业中心和普通民宅。

秦还实行了第一次的大规模填川运动,从中原移民万家入蜀,大大促进了巴蜀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秦的这种做法类似于垦田戍边,可以加快少数民族的汉化,快速稳定政权,这方法至今还被大汉民族用着。

秦国并了蜀国,正面意义还是很大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就是在秦昭襄王(秦惠文王的儿子)时期-公元前256年修建的,干这活的人就是著名的蜀郡守李冰。当时还对成都平原的河道进行疏通,即可行舟,又可灌溉农田。


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成都地区才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秦对成都的改造,为这个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到汉朝时期,楚人也大量进入巴蜀,这一时期成都人口占川西平原的30%,“市廛所会,万商之渊”,成都成为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杜甫写过一首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最后一句的“锦官城”说的就是当时的锦官城附近的画面,地点在今天的杜甫草堂附近,还有一个蜀绣博物馆。


现在热说的丝绸之路,正是在汉代打通的,那时候主要的商品就是成都生产的蜀锦,华丽又精致,而锦官城就是主要的官营蜀锦制造基地。

最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记载﹕“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


意思就是说,绣工们生产的蜀绣,必须在某一段的河水中洗一下,才会更加艳丽,因此将那一段河水所在的区域命名为锦里。

那天我与酒友群的三位去锦里逛了逛,颇有成都古街的味道,我们喝了大扎的啤酒,还听了好多首好听的歌。因为疫情,古街上的人少的可怜,走在古街的道上,觉得我们自己倒成了景色。

秦汉之后,中原地区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成都地区因拥有天然的屏障,自成一体,社会相对安宁,成为躲避战乱的一个最佳去处,而人的流动,将不同地域的文化带了进来,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那段时间,成都先后成为蜀汉国和成汉国的都城,延续了汉代的繁盛。

蜀汉国,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统治时期的“三国”之蜀国。成都的武侯祠是一座君臣合一的祠堂,敬拜的有刘备,也有诸葛亮。

东汉中后期,佛教、道教开始传入到了蜀地。

四川多山林,很适合隐居、修行。此后,每当北方战乱,这些宗教徒就向南方迁徙,使得成都这两类宗教发展的很快。

在成都的城区内,现今依旧保留着不少寺庙,像文殊院、大慈寺、昭觉寺等,还有道观青羊宫。而成都城外的山上,几乎是每一座山都有道观或寺庙,我去过的有青城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隋唐时期,成都又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尤其是唐朝,武则天当皇帝时,大臣陈子昂曾奏称:成都是西南第一大都会,为国家之宝库,天下珍奇异货,聚出其中,成都人富栗多,谷物等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在唐朝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是扬州和益州(成都)。

唐末后蜀在罗城外筑羊马城,环城40余里广植芙蓉,因此才有“芙蓉城”(又称“蓉城”)的美称。


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将最喜爱的儿子朱椿派到成都驻守西南,耗时八年为他扩建蜀王府,气势宏伟,俨若皇城,成为当时最华丽、最壮观的一个藩王府,“蜀府为最富,楚府秦府次之。”

此后的200余年,13代蜀王均生活于此。


明末清初,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大西政权,战败逃跑时放火烧毁了这座千年古城。有人说是张献忠进入成都时屠的城,也有说是清军进入时才屠的城,不管哪个说法,反正“赤地千里无人烟”,成都这座城市又归零了。

大清朝康熙年间,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的实施。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于是拨巨款重修成都城。除了对原有城垣的修筑,又建了一座新城——满城,又称“少城”“子城”,是专门为满族八旗官兵及其家属修建的。


这满城(少城)就在现在的宽窄巷子一带。我刚回来时候在宽窄巷子内巷住了四天,这巷子非常像北京一环内的老胡同,房子都是大四合院,正是大清朝的印记。另外,“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时期,除了湖北人,还有大量客家人移民到成都,聚居在洛带古镇,那边有客家土楼,还有中式的建筑群落。


四川这地方是一个巨大的盆地,周边都是陡峭的群山,自古以来的交通就不便利。“蜀道难”说的就是这事儿。

清末,大清朝的西洋风吹的越来越烈,留学归来的进步知识分子和部分开明官员倡议用众筹的方法来修建川汉铁路,得到全四川老百姓的响应。

无论是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都齐刷刷上阵,参与众筹,一起修建这条铁路。

结果,清政府反悔,要将铁路收归国有,并且不退还前期参与众筹的民间资本,引起了四川各阶层的不满和愤怒,保路运动就是这样来的。

说起来,正是这场保路运动掀起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垮台。孙中山先生就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们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宽窄巷子附近的成都人民公园就是为了纪念这场运动而扩建的,这地方就是属于原来的少城区域。

成都人跟我说,人民公园才是成都市民最喜欢的地方,平民化,不像宽窄巷子的包装,已经变了味。

我那天去人民公园走了走,保路运动纪念碑高高的耸立着,记录着当年的英勇。并不人多的公园里,我发现一大堆的大叔大妈在扎堆,进去瞧了瞧,才知道这是著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我还去茶馆大竹椅子喝了大碗茶,花了100元来了一个全套掏耳朵。


民国初年,成都作为四川的政治中心,陷入军阀割据的混战阶段,先后发动了大小战争470余次。而最出名的军阀,就是大邑安仁古镇刘氏家族的刘文辉和刘湘。

两人为叔侄关系,刘文辉是叔叔,刘湘是侄子,叔叔比侄子小5岁。一开始,在众多军阀混战阶段,两人合作,相互帮扶打天下。后来,两人出现利益冲突,争当“四川王”,关系开始恶化,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川,耗时一年多的“二刘大战”。

结果是刘湘胜了,国民政府任命刘湘为四川省主席,统管军政大权。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湘带领四川将士出川抗日,在抗日前线病发身亡,倒在了抗日前线上,为四川人争了光。

对了,著名的大地主刘文彩正是刘文辉的五哥。

至于新中国之后的成都,也是一堆的故事,因为距离太近,我就不去一一叨叨的。


那天,四堂哥带我去了成都规划馆,好壮观的一个展馆,以成都的过去、现在、未来为线索,集中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我拍了不少的照片,尤以那些熟悉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照片看起来亲切。


四堂哥竟然从这些老照片中找到了爷爷奶奶家老房子的位置,如数家珍的跟我回忆了半天那时候的趣事,历数了改革开放后成都的巨大变化,还有成都人的巨大变化。


规划馆里有一个图书角,可以休息看书,我看了成都市的新规划,也读了一会《大国海权》。


成都的规划还真是宏伟,与“新一线”城市的定位真不含糊。“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一极两中心两地”、“双城记”等大词很多,图表也非常丰富,大厅入口处的电子大屏幕上,滚动着最高指示“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虽然疫情,但还是在疫情的间隙,去了一些城市,如果说哪一座城市的印象最深,认为最具潜力,那就是已经有2100万人口的成都,难得的人口净流入的新一线城市。

【未完待续,明天续(二)】

——张家卫成都百日散记(2022.1.13第95天)【成都你好(一)】


307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