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女人节里话罗素(2020.3.8)


整个二月,因为武汉肺炎而笼罩中国的焦虑和恐惧生命里,满世界人们的焦虑和恐惧也与日俱增。难得的可爱温哥华,因为尚算宁静,TWG Tea 俱乐部读完了《罗素论幸福人生》。


今天是中国时间的三八妇女节,女神节的名号其实是另有节日占着,我觉得“女人节”似乎更有味道。一切回归了本源或者不加修饰的东西,听起来,看起来都显得有一种古朴的高贵,如果硬要加了大大的形容词,比如“伟大、光荣、正确……”等等,就会觉得怪怪的。武汉的王书记本来是临危受命,不容易,却因为“感恩”下架,招来了口诛笔伐,真是难为了一方青天,更难为了一方的百姓。

无论如何,3月8号是一个好日子!去年的时候应天鹅农场的女人—朱晓鸣大姐的隔空喊话,写了一个《女人,上帝微笑的化身》。TWG Tea俱乐部是一个以优雅、气质女性为主的小众俱乐部,趁着他们刚刚读完罗素的余温,我就将我阅读的罗素,或者说将我一个月来分享给他们的罗素,用笔写出来,算是送给他们的女人节礼物,也顺祝天下的好女人们“节日快乐”!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二十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罗素1970年去世,活了98岁的高龄。他1872年出生的时候,正是大英帝国的巅峰时期。他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他的祖父约翰·罗素伯爵曾经两次出任英国首相,而他的母亲也是出生于贵族。放到今天来看,罗素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子弟或者是“官二代”、“官三代”,他的起跑线比很多人的终点线还要高。

然而,命运的春夏秋冬总是会惠顾每一个称之为“人”的人类,只是旁人观看的角度不同而已。罗素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因为白喉而去世了,两年后父亲也去了。4岁那年,他就成为了孤儿。对于罗素来说,父亲和母亲只是两个身份符号和两个留在照片中的影子。

失去双亲的罗素和他的哥哥一起被送到了祖父母身边,他的祖母是一个在道德上要求极为严格的女人,“不可随众行恶”。祖母写在《圣经》扉页上的这句话,成为了罗素一生的座右铭。

到了上学的年龄,他没有进入公学读书,而是在家里接受保姆和家庭教师的教育,孤独的罗素甚至时不时会想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11岁的时候,他的哥哥教给他欧式几何学,数学世界里变幻的线条和符号让他欲罢不能。数学,将罗素从孤独的深渊中带了出来,罗素的叔叔也常常会给他讲一些科学知识,天资聪颖的罗素敏锐地感觉到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矛盾。后来,罗素在17岁的时候放弃了基督教的信仰。

1890年,罗素考入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主修数学、哲学和经济学。他的数学老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将他介绍给了几位哲学大家。接触到哲学的罗素有一种遇到了真爱的感觉,他拿到数学学位之后,毫不犹豫地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转修哲学。两年后,他又拿到了伦理科学的学位。

毕业后的罗素写了一篇论述非欧式几何学的论文,因为这篇论文,他获得了在剑桥大学为期6年的研究员资格。

23岁的罗素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吸引了很多女孩子的目光。在当时的贵族家庭里,都讲究门当户对,可他却不顾祖母的反对执意娶了一位出身平平的清教徒。婚后的罗素带着妻子去了德国柏林,在柏林,罗素成为了一位社会活动家。他和德国工人运动的领袖来往,参加他们的集会,出版了《德国的社会民主》一书。

当然,罗素并没有忘记他钟爱的数学,在他的研究员论文的基础之上,他又整理写出了一本书《论几何学的基础》。1900年,28岁的罗素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哲学大会。在会上,他认识了两位意大利的数学家——皮亚诺和亚历山大。三个人都对数学有着强烈的热爱,相谈甚欢。会议结束后,皮亚诺将一份论文集给了罗素,论文集中包括数学公式汇编的部分内容。

在皮亚诺的数学逻辑系统中,罗素找到了他多年来所寻求的“用于逻辑分析的工具”,这使得他在“把数学还原为逻辑”这一基点上打开了眼界。罗素对皮亚诺的技术进行了改进,随后又转到了分析数学基本概念的工作上。那一个阶段,是罗素智力上的巅峰时间,灵感源源不断地从他的脑海中迸发出来,每天他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不能不说,罗素有着天才般的大脑和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这一开创性的成果被当时的数学家们普遍接受。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以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一切数学成果都可以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集合论,被奉为当时的现代数学基石。

罗素,拥有一个永远不会停止思考的脑袋。他竟然发现了集合论上有一个大漏洞,这个漏洞后来被人们称为“罗素悖论”。

罗素悖论又被称为理发师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某一天,理发师发现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想给自己刮脸。

那么问题来了,他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刮了,他就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如果他不刮,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该给自己刮脸。

哈哈,这真的是一个有趣的死循环!

罗素将自己的理论写成了一封信,寄给了当时德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弗雷格。弗雷格当时正在整理一部自己关于集合的基础理论书稿——《算术的基本法则》。看到罗素的信,弗雷格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他在著作的末尾写道“一个科学家碰到最倒霉的事,莫过于是在他的工作即将完成时却发现所干的工作基础崩溃了”。

罗素悖论的提出震惊了整个数学界,数学的基础被动摇了。1903年,他出版了《数学的原理》(The Principies of Mathematics)一书。这本书,成为数学基础研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再后来,罗素与怀特海合作撰写《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罗素主要负责哲学方面,怀海德主要负责数学方面,两人互换草稿,共同订正。这本书分成了上、中、下三卷,是20世纪科学的重大成果,被誉为“人类心灵的最高成就之一”。

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几千篇,领域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和宗教等。

罗素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哲学家。他发表论文,写书,向人们阐述着他的哲学观点。他在哈佛大学开设课程,受到了热烈欢迎。一战爆发后,罗素对哲学的兴趣被欧洲文明面临巨大威胁的恐惧所震惊,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开始投身于反战的写作、演讲和各种活动中。

1915年初,他写了一本反战的小册子《战争恐惧之源》,他组织了“拒服兵役委员会”,因为一张传单,他被判有罪,被剑桥大学解雇。在英国参战的三年中,他一直在为反战活动而奔波。他写了一本《社会重建原则》,书中大量与当时流行看法相左的观点引起了英国各界的广泛关注。于是,他被抓了。1918年底,他因为撰写了一篇反战的文章被判刑,身陷囹圄。铁窗生涯中的罗素并没有低迷消沉,而是继续着自己的写作事业,他在狱中完成了《数学哲学导论》,撰写了《心的分析》。

罗素是个高产的作家,这或许也与他没有长期稳定的职位有关系,写作不仅是他个人的爱好,更是他谋生的工具。

百年前的1920年,罗素和情人朵拉·布莱克受梁启超的邀请来到中国,中国古老而悠远的文化让他沉浸其中。青年毛泽东曾担任他在湖南讲学时候的记录员,孙中山因为他写的《中国问题》一书而称其为“唯一了解中国的英国人”,诗人徐志摩到剑桥留学也是为了“从罗素”。

回到欧洲的罗素与前妻离婚然后与朵拉·布莱克结了婚,婚后不久,他有了自己的孩子。父亲的角色让他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与妻子一起,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皮肯·希尔学校”。

罗素是个天生多情浪漫的才子,他的第一段婚姻就是由于他与多人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告终。第二段婚姻中,他也并没有改变。很快,他与多拉的婚姻就因为多拉报复性的与一位美国记者的婚外情曝光而告终。1936年,64岁的罗素与一位牛津大学的大学生相恋,那位学生成了罗素的第三任妻子。此时的罗素,手头很是拮据,养家糊口的重担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罗素想在大学里谋个永久职位,但是当时的大学职位十分稀缺,他只好在各个大学演讲,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洛杉矶州大学,都有过罗素的身影。这时候,二战爆发了,罗素也被困在了美国

由于他对于堕胎、离婚和同性恋等问题的看法”不够正统“,社会上的保守势力一度十分抵制这位”离经叛道“的哲学家,他的讲学计划纷纷告吹,报纸和杂志也不再向他约稿,罗素一下子失去了维持生计的手段,生活变得越来越窘迫起来。

直到1944年,二战即将结束的时节,罗素又回到了英国,被剑桥大学重新聘请,直到余生。在剑桥大学,他完成了最后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的知识》。他对苏联式共产主义的谴责终于应景了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情形,他也因而改善了与英国政府一直不怎么融洽的关系。

1949年,77岁的他被选为英国科学院荣誉院士。1950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向他颁发”功绩勋章“,这是英国的最高荣誉。同一年,他收到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获奖作品为《婚姻与道德》,这一年,罗素78岁。

颁奖词中说:“In recognition of his varied and significant writings in which hechampions humanitarian ideals and freedom of thought”(表彰他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和有意义的著作)

晚年的罗素,一直为人类的前途而担忧。20年代中后期,核武器的威胁似乎愈演愈烈。罗素开始广泛地撰写有关战争危险的文字。1955年,他争取到了爱因斯坦的支持,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他向各国著名科学家征集签名,召开了一次世界性会议。会议上,科学家们商讨要采取什么实际步骤来应对核危机,签名的科学家很多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一份宣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后,该会议逐步演变成著名的《维也纳宣言》。

他为促进核裁军活动,创立非暴力反抗运动百人委员会。1961年,89岁的他因为煽动非暴力反抗运动再一次坐了牢。他建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为筹措基金拍卖了他的部分文献档案。他在1966年出版了他最后的一部著作《在越南的战争罪行》,与让保罗·萨特一起成立了罗素·萨特法庭。而此时,他已经是一位94岁的老人。

罗素逝世的前两天,他发表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份文字,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

罗素的一生几乎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从数理逻辑到现代分析哲学…… 他的著作涉及面极广,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罗素说:“三种极其单纯然而非常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悲悯。”

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数不清的快乐时光。”

女人节里用如此之多的语言来话罗素,并不是走题,而是我关于《罗素论幸福人生》的深度思考。罗素有许多关于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论述,但是,我们常常会困惑于“罗素是否是女性主义者”,还是“男性沙文主义者”?

罗素的女儿凯瑟琳·泰特曾对这一题目进行研究,不过她也为此而十分困惑。在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她曾说“我不认为他实际上曾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事实上,我认为他以可怕的方式对待妇女。他是一个理论上的女性主义者,但在实践中,他是更大范围内的男性沙文主义者之一。”然而,泰特马上又对自己的这一说法表示怀疑,她接着说“当然这不是一个均衡的、客观的观点,它是不公平的一面之辞”,她希望人们能对这一看法进行争论。那么,罗素究竟是否为女性主义者呢?

由于罗素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很近,世人对他的思想观点也过于熟悉,因而在回答他是否为一位女性主义者时也更为困难。就我的简单观点而言,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完美的人,或者说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归根到底,罗素充其量就是一个人物而已。他说的或者写就的语言是人类的语言,因此才会被我们读之如饮甘露,近百年前的文字竟如同今日之语言,恍如百年之后世界还是昨日之世界,庞贝古城静止了一般。

我是喜欢罗素的,最喜欢的莫过于他的真实和不做作,而这一点是二十一世纪全世界人类越来越消磨了的一个人的本性。我们常常谓之为“文明”或者“进化”,其实,“文明”或者“进化”的背后就是人性的虚伪和贪婪,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就是国家权力的滥用和病毒的肆虐……

TWG Tea 俱乐部下周二要读的书单是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让我们再看看未来三十年或者未来百年的事儿。如果我高兴,或许会继续分享我的《未来简史》章节解读,如果不高兴,就算了。

19 次查看

Comentario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