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加拿大是一个好国家(第92天/2020) 【孔家庄的文化随笔(九)】

因为居住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又连续两年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萨省行走百日,记录所见所闻,特别是所想,其中心得的核心要义便是作为华人,怎样的一个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如果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一个怎样的国家?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华人!这是一个毋庸置疑需要确定的大前提。作为个人,夜郎自大中国人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中国人更没有必要。身居中国是中国人,身居海外也是中国人,在国外人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华人,哪怕换了国籍。

人一辈子最难做的事就是选择,而人一辈子活着的意义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人生。

对于移民,我越来越觉得,除却安全、富强等因素之外,评价一个国家的好或者不好,适合或者不适合,就是看这个国家的文化包容程度,抑或是对其他族裔的文化认可,是不是把尊重人性作为衡量国家存在的基本度量衡,因为这对于少数族裔或者说移民而言,是最重要的考量。

加拿大应该是一个这样的国家!


当然,国家的认同并非等于其他少数族裔的肆无忌惮,挑战加拿大业已形成的全民共识,比如加拿大的法律和民主制度。同时,少数族裔获得权利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身体力行奉献社会,成为一种履行义务的习惯,而不要以为这是施舍。

已经身居加拿大的华人,如果有机会建设或者参与到一个中国文化元素为特色的多元文化社区,让中国人的善良、智慧、勤勉和爱心撒播在这个社区,感染这个社区,最终形成社区的文化共识,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是用自己的心和双手为自己建设了一个新家园。

凯维尔村镇现在是一张大幅留白的画,孔家庄的创意和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我们努力的让脚步慢一些,再慢一些,努力让准备充分一些,再充分一些。虽然疫情,迫着进度快不了,但我们想这何尝不是又一次的耐心考验呢?中国人的心态,啥时候慢下来了,急功近利的心放下了,或许中国人的成就会更高。

孔家庄的计划是一份想透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涌生的一种强烈情怀而非一个投资,鼓掌的和同行的一定是一群彼此信任和带着温度的有缘人们。

如果我们以十年为单位,那么,我们应该有信心,以第一批10名、20名垦荒者为起点,将凯维尔村镇建设成一个100人的村落。其中,50-60%的人口是华人,20-30%的人口是罗马尼亚人,10-20%的人口是英国人、德国人、乌克兰人、波兰人等等。

我们不图繁华,但求宁静中的岁月静好,就像凯维尔村镇北面30公里的那个艾文利(Avonlea)小镇一样。




天鹅农场的时光里,平均一周我就要来艾文利(Avonlea)小镇拉水一次,也因此与它熟络起来。虽然疫情,小镇街面上的人并不少,见了面也友好,我在加油站商店办了卡,洗了车,超市女孩还帮我推荐了猫咪爱吃的东西。



那一天,我还将车停在了小教堂门口,听了一小时的音乐,对面就是那排挺威武的粮罐和铁道,斜对面是看起来不小的学校。后来我下了车,围着小镇转悠了半天,阳光虽好,有风,穿的也不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冷,走了一会竟然有些冒汗了。


未来的孔家庄,超市、邮局、加油站、银行、枪店、洗车店、中医诊所、咖啡馆、餐馆、酒店、游泳馆、滑冰馆、篮球场等该有的都会应有尽有。教堂、寺院、学校和博物馆一定是最威武的建筑。每天上放学,街道上跑的一定是一群快乐的孩子。粮仓、谷物升降机、食品加工厂、蔬菜大棚、豆腐坊、流浪动物爱心收容站、农机站等大大小小的企业绕着村落有规划的铺开。




如果可以再建一个带着乡村气息的高尔夫球场,将球场的会所装饰成类似荫余堂的样子,就是美国麻州塞勒姆(Salem)小镇的那个徽派建筑,可是从中国一砖一瓦、一针一线的搬过去的。

村镇政府一定是要有的,我觉得不能像当地人那样总是造的太寒碜,但把它放在寺院的边上,让孔子或者佛祖天天望着他,倒是一个好主意。镇长一定是选举产生,而且可以去农区RM第70社区(县政府)担任委员,也可以去竞选第70社区的主任(县长),万一再走出来一个省议员、省长,孔家庄的中国文化也就算是开花结果了。



村头的警察所,只配有一个警察,却飘着一面高高的加拿大枫叶旗,门口停着一部几乎永远不用动的警车。艾文利小镇就是这个样子。



村镇周边环绕的是大片大片的农田,一年四季呈现着不同的颜色。每年一季,4-5月份播种,9-10月份秋收。能干活的人就去干活,不能干活或者不想干活的就去看光景。



每年的11月份到来年的5月份,有半年的农闲时间,我们可以窝在村落里,串门、唠嗑、打牌、玩游戏,家长里短,也可以走出去,喜欢到哪旅游就去哪里,哪怕回温哥华再过一个雨天绵绵的冬季,或者回去中国探探亲,都行。

人性的说,我崇尚这样的田园生活,觉得这是我们自己建设的新家,按照我们想象的样子,有些私心。但是,换个角度说,华人们如果可以脚踏实地的沉下来,做一点实实在在弘扬中国文化的事儿,而且真正的与当地文化相融,成为社区文化共识,才真的是优秀华人们应该有的模样。

如果我们相信美国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那么千万不要忽视他所言的“文明的融合”,这同样是他思想重要的一面。他说:“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有普世的文明,有的只是一个包含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个文明都得学习与其他文明共存。”由此可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

在丁果先生2011年出版的《切问与近思》一书中,【环球华报】的资深记者萧元恺先生写了一个序,其中写道:


“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总是感到自危,这就是华人与犹太人。丁果认为这与受过重大挫折的历史背景有关,需要有一个站起来的过程。站起来有两种,即外在的和心理的,丁果认为后者更重要。”

“丁果指出,物质发展的扩张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发展将更人性化,更平衡更综合,从而更需要文化底蕴。他提倡一定要有国际观,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简单对立的两极模式。”

写到这里,我已经大大突破了下笔时候仅仅想写凯维尔村镇三座小教堂的初心,那就权当是与人侃大山侃到了这里。最后,我就用温哥华知名的汉学家、生于美国却在30岁时候来到加拿大一直生活和工作了50年的王健教授的话来作为全文的结尾:

“美国人十分骄傲,对别国带着居高临下的好奇心与猎奇心态;相反,加拿大人有了解别人的强烈愿望,也能谦虚学习别人的长处。

在北美的大体系中,加拿大人也是个人主义占优势。不过没有美国人极端。加拿大人也爱国,不过没有美国人激烈。

从调侃的角度说,加拿大人是忸怩的美国人。从好一点的角度说,加拿大是客气的美国人。但不管怎样,加国的多元文化总是比美国的熔炉政策更令人舒服。”

王健教授还说:“文化是默认的前提,不同的文化没有谁好谁坏。你如果了解它的习俗,怎么样发展,你就会发现它是自有道理。“


【全文完】



——张家卫庚子年百日散记(2020.12.23第92天)

76 次查看

Comment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