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工作室

以革命的名义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读书分享

原创:张家卫





TWG Tea Club 读书会第93期推荐阅读《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一书的作者叫雾满拦江,说是幽默讲史大哥级人物,善于将许多众所周知的历史风云人物做另类解读,看似恶搞,却是正史之外现实社会的合理写照。他的另外作品有《推背图中的历史》、 《清朝其实很有趣儿》、《别笑,这是大清正史》等,没看过书,仅仅看名字,应该与《明朝那些事儿》的笔法有一拼。




不过,书的豆瓣评分并不高,我浏览了下评价,主要是吐槽他的“恶搞”。其实,是不是“恶搞”,看的是你依据的版本,是不是拥有一个开放、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真相应该是在批评、讨论和争议中才会越辩越明。


说句心里话,我读这本书,是用了一目十行的阅读方法,有的段落我也直接忽略了过去。当然,不排除重点段落认真阅读的读书习惯。


恶搞的成分多了些,故事虽有历史记载的来源,揣测以及想象却也是非常多。虽然百余万字写就的书后面列了长长的参考书单,依然对于其历史解读抱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不过,他写的历史故事,我努力的将自己以及现代人代入进去,却很赞同作者的揣测和想象。


因为,一切事情以及事件,无论伟大还是卑贱,无论皇帝还是草民,无论保皇派还是革命者,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一切无法改变的事实恰恰就是“人性”使然。作者在书中没少用这个“词汇”来诠释他的解读,也是我赞同他揣测和想象的缘由之一。


作者在书中第101章《萍踪侠影(3)》中写道:“人类社会的规律,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有冲突,有博弈,有纠纷。只要人性不改变,这条规律,再过一万年也不会改变。”


我有一套《中华民国史》,共12卷,16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11年推出的“非官方修纂”的历史著作,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记民国史事,时间跨度为1912年-1949年,共38年。



大家应该会记得一部挺受争议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2001年开机,2003年在中国首播,虽经删改和审查,但依然是在电视上播过一次后再没有在中国公开播过。不过,删改后的版本依然可以看到。全版60集的版本我看过。


导演张黎,是一个人物,争议虽颇多,但是他作品的思想性却不得不让人钦佩。比如《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还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编剧盛和煜也是一个人物。




2003年,《走向共和》播出不久,盛和煜编剧和张黎导演接受了新浪传媒的一个采访。采访中,盛和煜说:


我在写这个电视剧之前,也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要和教科书不同,要符合历史,也只是想表现这段历史。可是,当我阅读了大量的史料,结合了各项研究成果,我们创作班子思考和发现这段历史,包括历史人物的定位,并不是我们以往在教科书里所规定的那样,就觉得自己有些困惑,再经过继续的学习,再和大家研究,最后就觉得这段历史应该是我笔下的这个样子。第二,我们这是个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不要把它和历史教科书等同起来,我们的艺术作品最主要是关心人,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关心人的心理,关心人物的命运,这是我们艺术作品所要表现的,而不单是担负着教科书的任务。


如此的表达,相信我们会窥见编剧和导演两人的匠心。


因此,张黎导演给作者也写了一段推荐语,顿时令我信服了不少,他说:“在通俗讲史里面,雾满拦江是相当有个性的一个,所采用的史料,往往会跳出俗套,让人看到很多别开生面的一面,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开拓性。”


《走向共和》紧锣密鼓的演了60集,讲的是从大清朝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一直到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前后20年间的历史,说是讲了130个人物。主角是李鸿章和袁世凯。



雾满拦江的《民国就是这么生猛》洋洋洒洒百万余言,分了四册《辛亥前夜》、《辛亥革命》、《激战北洋》和《袁氏称帝》,合计193章,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啰啰嗦嗦讲的也是这20年间的事儿。我没去数,我觉得至少有数百的人物,其主角设定排名第一的也是那位备受非议的袁世凯皇帝。


为了应付这看似不长,却大小事件犬牙交错的纵横时空,作者在全书的尾部特意放了《武昌起义大事表》和《本书事件年表(1)》、《本书事件年表(2)》。一是说明其小说引述的历史有据可查,二就是让人尽可能的可以理清时间线。作者也真是费心了!


阅读这本书,如果你完整看过《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那么就不会太费劲,基本脉络以及主要的观点,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民国就是生猛》的叙事更小说化,也更“恶搞”一些。



比如,说到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这事,他在《武昌起义大事表》中是这样描述的:


1911年12月25日:革命大领袖孙中山抵达上海。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自谓,伊在美募有美金千万元,兵船十只。如在宁组织临时政府,举伊为临时大总统,可将钱及船献出为政府用。由是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分享清晰一部百余万字的历史小说叙事体的著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因此,我就不想去重复这20年的民国历史故事,也不想评述大清国落幕、民国创立的好与坏,至于袁世凯的功过,孙中山先生的为人行事,也就不去评价了。倒是这书中关于“革命者”的数段话,让我沉思良久,久久不能释怀。摘来与大家分享:


但凡一个年轻人,只有有一腔正气,看到现实诸多不平之事,就会萌生革命之念,有着一种替这世界重新界定游戏规则的冲动。


到了晚清年间,中国社会开始由农业时代向商业时代转型,原始的农业大家族开始解体,十几岁的年轻人被抛到了社会上,再也没有了家族替他们娶媳妇,再也没有人管他们的吃和喝,一切全都指望他们自己——按理说商业时代正是年轻人奋斗的好时季,奈何中国正值穷困,一个年轻人空手赤拳来打天下,少焉者几十年,多焉者一辈子,才能够取得一点点社会地位,填饱自己的肚皮。


总之,绝大多数年轻人,在社会上的成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人生的尴尬:


当他们年轻,有足够的精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却缺乏这样的条件。而当他们有了条件,却又已经没有了欲望。


如何才能够在还有欲望的情形下,创造出满足自己欲望的条件呢?


答案就是颠覆旧有的社会秩序,让自己的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条件对接上。


所谓的革命,是年轻一代对老人的革命——你什么时候见到一伙老头吵闹革命?这样革命者就走入了一条分歧之路,投身于革命的年轻人,莫不是醉心于颠覆旧有社会秩序,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预期。但年轻人不知道的是,旧有的社会秩序不是哪个人制定的,它是整个社会博弈力量的均衡布局,这种均衡布局是由人性所主导,纵然是再不完美,可是它具有强效的稳定功能。


革命后的社会秩序,与革命前的社会秩序并无区别,它必然是一个分层级的社会结构,不同的只是谁居于权力的颠峰。


破坏是容易的,一个人就能够做到火焚督署,但建设,却不是一个人的工作。


革命党人无疑都是破坏的专家,但临到建设,他们就束手无策了。纵然是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也是枉然,因为他们缺乏威望,民众压根不知道他们是谁,所以他们发布的命令,不会有人理睬。


社会的悲剧,就在于年轻人投身革命,是因为他们缺乏建设的能力。而当他们拥有着建设能力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革命的目标。


社会的悲剧,就在于年轻人投身革命,是因为他们缺乏建设的能力。而当他们拥有着建设能力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革命的目标。


革命的道理说一千,道一万,就一句话,造反有理。建设的道理说一千,道一万,也是一句话:恢复秩序。


千百年来的轮回,中国大地一直上演着“革命”的正义。1978年伊始的改革开放,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其本质就是“恢复秩序”。


百姓们总觉得这事与自己关联不大,其实:


社会乱了,头一个倒霉的,好象是先轮到自己,谁让自己不过是无权无势的小民百姓呢?小民百姓最可怜,社会好的时候,利益分配总是捞不到,社会乱的时候,却要首当其冲承受所有的付出和代价。


这一段,是作者在1789页《异人世相录(3)》的第一段说的。


最近,一位叫做李广满的人,写了一个公众号文章,题目是《大家都能感受到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为几乎是所有大腕儿官媒的转发,引起了一场鲜见的大讨论,我属于极度担忧者的那一类人。


小贴士:


所谓中华民国,中国大陆一般称呼为民国时期。指的是从1912年初在南京建政到1949年底蒋政权迁台之间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共和立宪制的时期。具体日期为1912年1月1日——1949年9月30日,即民国元年至民国37年。至今,台湾地区一直沿用此历。



其中的主要时间点是: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首义第一枪,武昌起事终于拉开序幕。


同年12月29日,孙中山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


南北议和后,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大清朝落幕。同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继承清朝。


1913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北京正式成立,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史称“北洋政府”。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皇帝尊号。


1916年3月21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亡。


1928年6月3日,国民党取代北洋政府,定都南京,名义上统一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







35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窄门

Comment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