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阖家团圆的日子。天上人间,嫦娥月老,还有小白兔的故事,很有趣,大家都知道是骗人的把戏,但是这一辈一辈的中国人,还是都愿意相信,因为这是一种美好,一种盼望,一种团圆的心情。
行走惯了,便觉得亲人相逢的日子每一天都是节日,亲情和爱意便会洋洋洒洒的舒展开来,填满每一段开心的时间。少去了不少的做作,留下的都是“慈母手中的线”、“放飞风筝手里的线绳”,还有那些个高兴的事儿,不高兴的事儿反而因为距离越来越淡了…….
英国人李约瑟先生(1900—1995)对于西方人来说,算不上家喻户晓,但对于中国人,就要响亮多了。李约瑟先生1987年创办的李约瑟研究所(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位于剑桥大学,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68年的东亚科技史图书馆基金会,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齐名。
李约瑟研究所说是研究中国包括东亚的古代科技文明史,事实上,已经成为中英两国友好的见证,成为中英两国科学技术领域合作但不限于此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更成为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们来到剑桥,体会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寻根中国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魅力的地方。
来剑桥前,就知道李约瑟研究所,了解一些关于李约瑟先生的传奇而且挺有趣的故事。曾经想申请李约瑟研究所的访学,但因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属于商学范畴,恐人家不会收我这个门外汉(尽管我自己始终认为学科建设如果可以打开门来,收几个外行的“鲶鱼”,或许是突破传统思维和培养跨界思维的最好方法),因此只能作罢,去了轻车熟路的剑桥经济系(Faculty of Economics)。
李约瑟先生有两任夫人,其中的第二任夫人便是中国知识女性鲁桂珍(1904-1991),她是1937年去的剑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李约瑟先生第一任夫人李大斐(1896-1987)。李大斐女士1987年过世后两年,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小礼拜堂,已经85岁的鲁桂珍与89岁的李约瑟举行了婚礼,其中的一个场景久久的留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很感动:
“一位身着米黄西装、坐在轮椅上的满头银发的新郎,正将一枚镶嵌翡翠的白金钻戒戴在那位身着中国传统红底绣花缎面旗袍,其年纪与其相仿的东方女性手上。而且两人默默对视了一眼,那温馨无华的情愫,尽在不言中。”
通过广州来的科学史研究学者小虎博士的介绍,我给图书馆负责人John 先生发了邮件,希望可以到李约瑟图书馆读书,查阅有关李约瑟先生的资料。John先生亲自带我去了二楼图书馆,告诉我关于李约瑟先生的书籍存放位置以及李约瑟先生的一些情况。我还见到了研究员Sally Church女士、行政负责人Sue女士,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祥和。
中秋的日子,一个并非研究科学史的人,一个普通中国人,以这样特别的方式,端坐于朴素无华的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带着一种崇敬,一种探究,与慕名已久的李约瑟先生对话,问答上一世纪四十年代李约瑟先生萌生的不解,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Needham's Grand Question):“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以随笔的方式问答李约瑟,问答“李约瑟难题”,是以一种轻松,不,应该说是一种平和的心情,回答我自己的疑问:一个已经取得非凡科学成就的英国人,为什么会因为认识中国(而且是抗战时期的破碎中国)就产生了如此好感并愿意为之一辈子不离不弃?一个帮助过中国后又仇视过中国的大英帝国为什么会容许这样一个“李约瑟”存在而且还让他的事业继续前行?李约瑟难题成就了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又名《中国科学和文明》)长卷巨著,改革开放40年之后的中国让李约瑟们满意了吗?鲁桂珍女士的选择、李大斐女士的选择可以为“伉俪”这一名词加上一个新的注解吗?
李约瑟先生的本名是Needham,“李约瑟”是鲁桂珍帮他起的中文名字。他生于英国伦敦一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苏格兰家庭,独子。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音乐教师和作曲家。1921年到1925年,五年的时间他就拿到了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中间的1924年便被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聘为教授(fellow),之后一直在著名的霍普金斯实验室工作,主攻研究胚胎学。
1924年李约瑟先生与大学同学李大斐(中文名字)结为夫妻,志同道合,互敬互爱,都成为当时享誉世界的胚胎生化学家,双双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31岁时便著书立说,被科学界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
1937年,李约瑟先生相识了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因此知晓了中国,对中国科学和文明发生了极大兴趣,在鲁桂珍帮助下开始学习汉语、文言文,立志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
1941年,李约瑟先生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受英国皇家学会推荐,李约瑟先生以英国外交部外交官的身份,从1943年直到1946年,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的馆长,帮助中国,期间结识了包括竺可桢、傅斯年等好多那个时代的中国著名人物,他游历了除日本占领区的大部分中国。
之后,李约瑟还曾经担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的第一位部长,并开始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1948年,李约瑟回到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李约瑟先生与中国保持了良好的交流关系。
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间,李约瑟先生受聘担任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以他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的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到了1987年的时候,发展成为现在的李约瑟研究所。1994年李约瑟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1995年,李约瑟先生在剑桥寓所辞世。
李约瑟先生没有自己写的自传。我对照着李约瑟先生的生平,翻阅着来自中国以及西方作者们撰写的“李约瑟传记”,以最简单的方法,即年代法,试图想象整整的上一个世纪,中国发生了什么?英国发生了什么?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李约瑟先生的选择与这些个时代之间有一种什么样子的必然联系,或者说是什么样子的偶然事件促成了李约瑟先生一生的必然选择。
我总是认为,人生就是一次次无休止选择的过程,大到婚丧嫁娶、事业流转,小到吃喝拉撒睡……而关键的其实就是几步,但常常我们没有办法可以先知,因此也才有了无数的或洋洋得意,或仰天长叹。科学的“幻想”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只是存在于三维世界之中。如果我们可以看到四维,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去。如果我们可以看到五维,那么我们就可以穿越回去,重新再来…..
李约瑟先生也许此时正在六维世界,含笑注视着我呢……抬头看了一下三角形设计的图书馆天顶,一束阳光斜斜的照下来,其中蕴藏着些许玄机……
【合计两部分,明天续(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