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5G很牛,却没那么牛

【张家卫按语:4月22日下午的“三点半咖啡“,张璐做客云上演讲,获得点赞无数。应大家要求,工作室将演讲整理成文字,与Laura助理一起认真校对完成。我发送短信给张璐说:“今天开始连载,因为太长啦,三万多字!不过,听者反映热烈。特别是在疫情之下,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世界未来,大大鼓舞了小众人群!”从今天开始,我将冠以不同标题,分九次连载完成,以飨小众读者】【今天为连载五】


5G和边缘计算



除了刚才我讲的技术方向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方向,就是边缘计算,这个可能对于大家来讲都不是一个很熟悉的概念,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概念是5G,但是因为有5G,边缘计算才会更加的重要。我有一个合伙人,他是惠普以前的CTO,也是特朗普政府的科技科学创新委员会的一个委员。在上次他去委员会开会的时候,我们就有讨论过,因为他也是在跟我抱怨说特朗普天天都在讲5G多么重要,因为中国在开发5G所以美国政府也要开发5G。实际上,对于5G应用或者说这类网络技术应用来讲,最关键的技术并不是5G而是边缘计算。而这也是硅谷这些做网络技术公司,包括像思科,Oracle所公认的一个关键性技术。5G是要传输更多的数据,就像汽车跑在高速公路上一样,车太多的时候,5G的作用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带宽,让你的高速公路变得更宽。现在5G的未来也会有6G、7G,所以它会持续的发展。但是光去拓展路宽,并不能够从根本上去解决数字数据传输过程中带来的一个延迟性问题,而这个延迟是现在网络技术中最大的一个问题。


举一个应用场景,在自动驾驶的层面上,当我们想象一个自动驾驶汽车在外面行走的时候,如果它需要把所有的信息,哪怕是通过5G网络传到云端,信息处理再传回来,给他一个指令,如果延迟有两秒以上,它就会导致一场车祸,所以延迟会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痛点,去阻挡很多网络技术,甚至先进技术的应用。但是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耗能问题。

举例子来讲,如果你开一辆车在外面跑一天跑一圈,基本上一辆车会产生的数据总量是一个TB,一个TB是等于1024GB。大家可以想想这个数字量,这样海量的数字数据传到云端进行分析,它无论是耗能层面,还是延迟层面都是影响巨大的。

而边缘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延迟问题,同时解决耗能问题。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什么是边缘计算。云计算是什么?如果抽象来讲,把所有的计算放到云端,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返还。

边缘计算,就是将运算能力放到边缘,简而言之,就是把你手头的一些传感器变成智能的传感器,比如说你有一个音箱,本来它只能放音乐,只能收集信息,但现在可以通过边缘计算芯片或边缘计算的解决软件方案,植入,让音箱也可以处理信息直接反馈给你反馈结果,所以让它变成一个智能设备,这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边缘计算的一个具体应用。包括像我讲的无人驾驶技术的话,它也不需要把信息传到云端再返回,如果有一个指令说你前面要躲闪一只在跑过公路的小猫咪,通过车上面的当地传感器直接处理信息,然后给汽车发出指令。除此之外,由于信息挪到边缘,你不需要耗费大量能量传输到云端,所以对于能耗也会有巨大的提升。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也不需要像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的这种超级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的耗电量,举个例子,中国现在最厉害的超级计算机,每天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城市的耗电量,这个能耗是无法去可持续性支持的。所以由于边缘计算的应用,也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创新机会,就是下一代信息载体技术。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家公司叫Mojo Vision。由于有了边缘计算,所以我们就可以有更好的能耗和信息处理的解决方案,还有很重要的信息安全。我们不需要把所有的信息都储存在一个云端,而是可以分块的储存在各个边缘设备。这家公司是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一家公司,现在第一批新产品已经进入商业化的应用,会是潜在的在未来替代掉手机的下一代信息载体技术。这个产品整合了刚才我讲的柔性电路,芯片、电池,将其都整合在一个硬的隐形眼镜上,然后当你戴上这个隐形眼镜,所有信息都可以从你的眼球上面直接投射到你的眼前,比如直接在眼前看《少数派报告》这样的科幻电影。

它可以直接跟你进行信息交互,比如说我跟张教授对话,我可以调入张教授的背景、年龄、之前的演讲等等,还有我们上一次的对话,同时也可以当我在外面行走的时候给我进行实时的导航。对于一些年长的,如果说视觉有问题的老人,还可以进行比如说视力辅助,所以这类的应用也是由于边缘计算的推动才可以得以实现。现在通过手机作为信息载体平台,去进行信息的收集,延伸信息的交互,而在未来可能我们都不需要这样的一个额外的硬件,可以通过一个隐形眼镜直接实现。

刚才讲的这些方向也都是和我一开始提到一个主题很紧密相关,我们怎么样通过这些技术应用和人体进行整合,而去释放我们人类的潜能?而当我们人类潜能释放之后的话,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提出了,那就是我们人类会变成什么样?这也是我非常喜欢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超级人类。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人都会在讨论一个概念,说人工智能会不会去替代人类?会不会和人类进行直接的竞争?会不会对我们人类的种族产生威胁?形成非常大的一个工作层面上的竞争?

但我想说的是可能在很远的未来这件事情会发生,但是在接下来的5年、10年,人工智能技术并没有处在一个可以和我们人类竞争的阶段,因为人工智能的成熟度和它技术的先进性,是由我们人类的自我认知局限的,但是却有另外一种竞争会发生,那就是我们人类种族内部的竞争。

像我刚才举例到的各种各样的一些技术,现在已经进入到商业化的阶段,在接下来几年会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阶段去整体应用新的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有一批人,无论是渠道,还是资金优势,还是先进的思维,会有一批人去优先进行深度整合,比如说我提到的纳米机器人,人体外骨骼、人工皮肤、计算技术等等,会有一批人通过整合这些技术,脑部变得更聪明,身体变得更加强壮,也就会成为我们所讲的超级人类,这个时候就会形成超级人类和人类之间的竞争。

这个过程是人类自己本身的替代。比如说有些医生应用了新兴的技术,他的工作效率更高,他通过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技术让它的诊断更加准确,通过手术机器人让他的手术过程更加的流畅、更加的精确,这样的医生很可能就会替代掉那些不愿意去接受新技术的医生,所以这是我们未来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和竞争。而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所要面临的一个选择,就是你会选择成为哪样的人?你会选择去主动的拥抱技术和技术进行深度的整合,还是说你不愿意整合,而去变成一个我们所谓的authentic human being,就是原始的、纯真的、纯正的一个人类。这是我们在未来几年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什么是小众?什么是小众行为学?什么是小众社群?长按下边海报二维码,听听我的年轻伙伴吴鹏先生的云上演讲)




关于5G,我早在2018年1月3日【环球大讲堂】《让硅谷告诉未来》的跨年演讲中,就以华为正在进行的5G开发,对标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重型火箭卫星发射计划。



刚刚过去的4 月22 日,马斯克的猎鹰 9 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基地发射,将第七批的 60 颗卫星送上了太空。至此,Space X 发射卫星总数已经达到了422 颗,完成了预计 42000 颗卫星发射计划的10%。

        4 23 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公布了这一项“伟大”计划的最新目标:“星链内测差不多三个月后开始,公测六个月以后。”


2015 1 月,马斯克正式宣布 Space X 的卫星互联网服务计划(星链计划)启动,最终目是组建全球最大的 WiFi 网络,“届时 Space X 的卫星将为地球任何地方提供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服务”,而马斯克所谓的星链其实就是一颗颗通信卫星。


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2015年的海口显然没有兑现。马斯克又说,Space X 将在2020年底前再将 1000 多颗卫星送上天。你信吗?

另外一则你不大注意的消息是,4 20 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列为“新基建”范畴中的信息基础设施。

这两天,任正非先生接受《龙》杂志采访的一段话又上了热搜。当被问及华为移动服务HMS目前在海外推广的进展时,他表示,安卓和苹果操作系统的销量在世界是巨大的,华为是后来者,所以消费者很难认同其他的操作系统。因此,华为的操作系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不会超过300年,就可以超越安卓和苹果。

300年?当然应该是任正非先生谦虚的说法。但是,从任正非先生的回答中,我们应该明白,华为自主研发HMS完全是无奈之举,在5G的大生态中,不光是操作系统,应用服务、手机终端以及网络服务,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将5G性能发挥到最好。

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奠定了“地圆说”,否定了“地平说”。2015年,美国的托马斯 . 弗里德曼写了一本书《世界是平的》,认为全球化浪潮下,世界重新变回到“地平说”,并认为这种快速的改变是通过科技进步与社会协定的交合,比如手机、网络和开放源代码程式等方式而实现的。一场新冠病毒,世界好像碎了,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再聚合、再抹平的新阶段。

张璐分享中的“边缘计算”论述,让我们从科技的角度再次审视5G的地位,其实也包括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我想说的是,科技本身如同世界,并无一统江湖的绝对第一或者不可替代,5G是个大生态,科技是个大生态,地球更是一个大生态!

【未完待续,明天续(六)】



8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コメント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