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邮局大妈的家(第80天/2020)【孔家庄的文化随笔(四)】

邮局大妈叫Renne,先生叫Alan,两口子的年龄应该都在七十岁左右,但身体看起来不错。尽管疫情,但见是邻居,也未违反聚集人数不超过5人的规定,因此热情的把我们让进了屋子,给每人冲上了一杯热咖啡。




屋子里面收拾的非常整洁,很朴素但却显得挺有品位。邮局大妈的家在凯维尔村镇的西头,正面很开阔,一大片的草地。8月份我们来的时候,镜头里面留下的那位开着割草机的先生,正是Alan。


屋子南头靠近车库的地方,有一个耳房,就是村镇的邮局了。门上贴着开关门的时间,也有防范疫情的通知啥的,好小却看起来挺正规。询问下来,邮局大妈说她每天按点上班,按点下班,绝不含糊,因为这也是政府发薪水的工作,对村镇里面的居民挺重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就我的观察,除了有效的技术创新和推广,以及宏大的人口基数之外,应该与文化也有关联。

西方人的文化中崇尚生活品质,但他们对于品质的追求与我们的理解不大相同,比如他们更加看重慢生活、家生活和简约生活等。当然,这也与他们更早的过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有关,崇尚返璞归真,又尤其以年长者更为甚。换成中国同胞的观点,未免会觉得是守旧、落后以及贫穷的表现,但是看到他们悠闲、满足、有爱的样子,我也常常会怀疑我的人生。

说起家世,邮局大妈两口子都是出生在凯维尔。父母亲是罗马尼亚移民过来的先辈,曾经也是农场主。土地传到他们这一代,后来都卖了,也就不做农业了,但一直住在村镇里就没有离开过。



说起村镇里面人越来越少的原因,Renne和Alan也说是因为农业机械化越来越先进,大的农场主耕种越来越大的土地成为可能,因此兼并了不少的小农场主。而且,农场主们也不像早前都住在一个村子里,而是跑去自己农地上建造房子,住在了自己的农场。年轻一代又大多喜欢去城市,喜欢城市里更现代的生活方式,因此村镇里的人口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说起凯维尔村镇的繁荣和衰落的时点,邮局大妈两口子盘算了半天,说还真没办法说哪一年开始的,因为这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他俩回忆说,1968年他们高中毕业,那个时候学校的孩子有100多学生,后来就慢慢的变少了。

我说村镇最兴旺的时点正是1970年,当时凯维尔村镇的人口超过了100多人。他们很诧异我是怎样知道的,当我回答说是因为读了RM70#农区的纪念册,他俩非常高兴。


Alan回到书房搬出来三本厚厚的书,我翻阅了下,一本正是我手里有的《RM#70 Ogema and Surrounding Area》,是朱大姐上次买的,是1992年的版本。另外两本,一本是《RM#70 Ogema andSurrounding Area》 1984年的版本;一本说的就是我每周需要去拉水和买东西的艾文利(Avonlea)村镇,属于RM100#农区,写的是《Avonlea,Hearine & Districts》。

《RM#70 Ogema and Surrounding Area》一书的绿色硬塑封皮上写着【PRAIRIE GRASS to GOLDEN GRAIN】, 意思是“草原上的草到金色的谷物”;《Avonlea,Hearine & Districts》一书的金黄色硬塑封皮上写着【ARROWHEADS To WHEATFIELDS】,大意应该是“向着麦田奔去”。



其实,萨省或者说加拿大全境的村镇发展起来的直接动因主要是因为19世纪后期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和通车,以及后来在沿途不断兴建的过路车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和和运输设备不断升级,以村镇为集散地的火车站点模式受到挑战,越来越向大站点和城市集中。慢慢的,一些村镇的火车站点就停运了,与之相关的业务和人口自然也就流失到大站点和城市中心。

当Alan听懂了我研究凯维尔以及当地村镇的设想之后,爽快的答应了我的请求,将另外的两本书借给我,并告诉我“离开天鹅农场的时候归还就好啦!”




手上有了这些资料,我就试着将凯维尔村镇的变迁整理成一个大致的时间列表,希望可以将孔家庄计划选址的地方更清楚一些。毕竟欲做一个跨文化的海外中国村落,需要首先将原有的族裔文化和村落历史了解的更多一些。

更何况,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多了不少关于“家园”的体会,真正意义上的“家园”是靠建设的,而非仅仅买一个房子。

富裕起来的华人们来到海外,往往大手笔的购买房产,迅速完成了小家的构建。但是,为什么华人们也照章缴纳地税、交易税等并不少交的税种,消费也不少,但当地人却为啥并不买账,反而屡屡诟病华人侵占了他们的权益呢?

整理凯维尔村镇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我似乎体会到了这些抱怨背后的文化差异,即当地人认为这里是他们辛辛苦苦数十年、数百年而建设的家园,而你们用带来的钱迅速完成了自己小家的建设,但是并未对当地社区做出什么有益公众的贡献,反而会时常以炫富的姿态出现,让他们非常不爽,但是又无法道明,因为毕竟来到海外的华人群体中以合法移民、照章纳税的为绝对主流。

【未完待续,明天续(五)】


——张家卫庚子年百日散记(2020.12.11第80天)

34 次查看

Comment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