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身后,一直过去了400多年,到了西汉时期,即公元前43年,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褒成君,奉孔子祀,这是孔子家族的第一次获封。到了公元739年,唐玄宗将孔子三十五世孙孔璲之提升为文宣公。除授予孔子家族的历代宗子世袭爵位以外,朝廷也不时封赐食邑、绢帛,免除徭役,优待孔子后裔。再后来的南朝时期,公元442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户百姓的徭役,充任孔林洒扫户,负责打扫孔林的卫生,代代世袭。这五户人家本都不姓孔,按着当时仆随主姓的习俗改姓孔,其中有一户因此名叫孔景。
五代残唐时期,孔氏传至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当时兵荒马乱,孔府又远离朝廷,断了恩赏,孔光嗣仅靠做泗水令支撑门面。孔府有个洒扫户,原姓刘,叫刘末,进府当差后称孔末(孔末就是孔景的后人)。
孔末为人歹毒,见时局动荡,便起了篡夺孔家掌门人权位的野心。梁太祖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一天夜里,孔末拿着斧子暗中摸进孔光嗣的卧室,将正在熟睡中的孔光嗣杀害。为了斩草除根,孔末又准备去追杀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恰好那天孔仁玉被乳娘张妈带回家去,晚上没有回来。
孔末得知孔仁玉在乳娘家时,连夜追到离孔家不远的张羊村,找到了张妈家。正好张妈家有一个儿子和孔仁玉的年龄差不多,也和孔仁玉一样剃着光头。张妈听说孔末追杀孔仁玉来了,二话没说,就急忙将孔仁玉的衣服脱下,给儿子穿上冒充孔仁玉。孔末以为她的儿子就是孔仁玉,就将其杀害。此后,孔末便以孔子后裔自居。当时正处乱世年代,孔氏族人都敢怒不敢言。
孔仁玉在张妈家中,改名换姓,与张妈妈以母子相称。十几年里,发愤读书。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孔仁玉赴京赶考,被朝廷授以大学士。这时,孔仁玉向明宗奏明孔末乱孔的真相,明宗派官员来曲阜查实,将孔末治罪,将其吊于南城外杆子上,刮骨熬油点天灯。明宗恩准孔仁玉回孔府袭爵。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氏后世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在他死后,孔府里还为他盖了祠堂叫“报名堂”,在孔庙的崇圣祠里也有中兴祖孔仁玉的牌位。
由于乳母张妈妈对孔子后裔有舍子救命养育之恩,孔仁玉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如有招待不周之处,就是触犯家规祖例。从此,孔府上下和孔氏全族都称张妈妈为“姥姥”,“姥姥”成为张氏家族的官称。
孔仁玉还赐给张妈妈一柄楷木制的龙头拐杖,可以用来管教孔府的一品夫人。孔仁玉规定,张妈妈死后,“姥姥”的管称和龙头拐杖由长房媳妇继承,世代相传。此后,孔府每有重大节日,都请张妈妈家的人参加而且都要坐首席。为了纪念张妈妈,在曲阜城外张羊村附近封了五个小片树林,叫“张家林”,专门埋葬张氏后裔。另外,在孔林里历代衍圣公都要给张妈妈立“报恩碑”,每逢祭孔仁玉时,都要张家嫡孙二人来陪祭,有时还委托张家代替衍圣公去孔林扫墓。
以上的版本来源于《世界张氏》2008年第2期 ,是真母还是乳母张氏,以及是否有楷木制的龙头拐杖,均有不同说法。但是,张姥姥救命养育孔仁玉,从而中兴孔子世家是千真万确的事儿,“张家林”至今郁郁葱葱。
宋朝建立后,孔仁玉的后裔均同居于内,称为“内院”,世称“真孔”。孔末后代则称为“外院”,世称“伪孔”。
孔子后裔认为与外孔并不同宗,后者是仆随主姓而姓孔,加之孔末曾大杀孔子后裔,冒宗冒爵,所以与其永为世仇。
此后,孔子家族在编修家谱时都极其审慎严格,号称“宁漏一千不妄收一人”。此外,流寓外地支派的支谱送交衍圣公府时,只收不录,直到民国时期的第四次大修家谱期间,才将家谱修成“全国谱”。
回顾孔子的一生,如果放在其时,自然不是孔圣人的当下,反而充满了常人的起起伏伏,始终在不得志和得志之间挣扎搏斗,无论是心路,还是行动,无不如此。但是,他的身后,再反观孔子一生的所作所为,他用自己并不完美的一生却完美的诠释了礼法、伦理、道德和个人的修养,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我们想在萨省成就一个名为孔家庄的文化村落,以“孔家“命名不仅仅是因为朱晓鸣大姐的中国文化情结,也不仅仅是因为孔庆存先生是孔子第73代传人,最重要的是孔子和中国人是我们海外华人的一种深藏于根的中国文化梦。
【全文完】
——张家卫庚子年百日散记(2020.11.25第64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