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跨年演讲,我的演讲主题词是“真相”,竟然又成了新春佳节之际最热的“热搜”。我很郁闷,因为无数人仍然在像赶大集般的在追寻真相,以种种正义或者冠冕堂皇或者无聊的名义,鸡飞狗跳……
什么是真相?真相的定义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真相具有客观性及全面性。
我们最为困惑的当下问题是:“真相是真的吗?”
2011年,香港电视剧《真相》,该剧的核心意义是“看到的未必是真相”。
2015 年的美国电影《真相》,改编自《真相与责任:媒体、总统和特权》。故事描写的是小布什在越战期间享受特殊待遇的报道,但事后被怀疑部分参考文件涉嫌伪造。
从2016年以来,后真相、另类事实、真相衰退三个新词成为新闻世界的热词。
2016年,后真相的使用率飙升了2000%;2017年,另类事实因为困惑美国总统特朗普先生就职典礼上的观礼人数究竟有多少而风靡;真相的衰退,则来自于2017年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发明,英文叫Truth Decay。
兰德公司认为:当下美国人的公共生活中,事实和基于事实分析的比重越来越少。他们认为,人们的解读、观点、立场、揣测、谣言、偏见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主要接受的信息来源,从而使得事实在舆论场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边缘化,也就是所谓的真相衰退。
一场突如其来的武汉冠状病毒,一下子将“真相”二字抛到了万花筒中,扑朔迷离……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造信息、传播信息、获取信息。而蓄意的谎言制造者、混乱的信息传播渠道以及有偏见的接受信息方式,都可能会使得人们迷失在对于真相的追寻中。混乱是关键词!问题的关键是谎言的来源绝不仅仅来自于居心叵测或者是无知的个人,大大小小的权力部门或者组织以冠冕堂皇的头衔或者藏头去尾的影子道貌岸然,让谎言更加增加了诡异的成分。
“人们是否真的厌弃了真相?”“不,人们只是厌弃了嘈杂”。我深以为然,却终究无可奈何,如同无数的星星人类一样。
“人们容易恐慌的原因是他们一直被深度骗惯了,他们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真相,而真相那时候已经很可怕。所以,人们一贯秉承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看待每一个突发事件,而宁可过头也不要中招的心态占据了绝对地位!因为那时生存只能靠自己,所以,他们丢弃了道德底线、人性底线,‘为了自己的性命‘是他们可以做一切恶的借口。
危机来临时,可怕的往往不仅仅是危机本身,过度恐慌导致的相互伤害留存的记忆更历久弥坚………”
以上是一位陌生朋友发来的一段话,我不得不做了一点删节。因为这一现象不仅仅来自于中国人,也来自于其他的地球人类。其中的关键取决于人类对于政府的信任,如果国民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那么他们的反应会决然不同。
加拿大BC省最近几天发生的关于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的恐慌,无论大温市面上如何的吵杂,最终绝大多数的居民包括华裔居民,选择尊重也选择绝对相信BC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宣,其简单的逻辑便是居民无论怎样吐槽政府的效率,但是却相信政府不会对居民撒谎。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周保松先生曾经说:“公众其实不是不关心真相,其实大家都关心真相,大家都想知道真相。问题是很多真相没办法出来,这个是很现实的状态。”
作为百姓,我们是追寻真相,等待真相大白而让真相更加的扑朔迷离,恐慌和攻讦愈发不可收拾还是暂时收声,众志成城,力所能及的奉献绵薄之力拯救同胞于水火之中呢?我想说的是,若对人类报以信心,真相总是能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占据舆论场的主流,但并非我们所能期待或者可预见的某个时节,这是一个纠结的问题,但是“真相”真的就是如此。我选择后者。
真相不是真相。即使后真相时代、另类事实和真相衰退这些词看上去抹杀了真相的存在,让我们痛恨,但几乎是任何使用“真相”这个词的人都不会真的相信“真相”。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