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家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2018.9.18

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中含义本来是形容一种心情,言语中还透着一种“难以再见”的无奈。至于这“四海”的意思,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疆土四面环海,所以才称天下为四海之内。而今天的“四海”自然指的就是这越来越近的地球村。


无意间发现好友洪兄竟然也来了剑桥,正在剑桥上课,微信朋友圈的注脚是“出发英伦,再会康桥……聆听大师,寻觅未来”。我赶紧发过去短信息“看来这天涯若比邻就在眼前呢!”洪兄正认真的参加中欧创业营第六期班,班上唯一的一个65后大哥,身后是9个70后,40个80后,还有4个90后,好有画面感的一个组合。


剑桥这地方,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可以比肩的唯有美国的哈佛,令人心驰神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年轻人去求学、求职,为此而带来的无上荣耀和立志高远的人生阶梯自不待言。


以著名的万科创始人王石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精英的海外游学之路,倒是颇有时代意味,似乎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精英再造之路。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一大批立志报效祖国的精英人才(几乎涵盖了讲堂之上所有的学科),包括民族企业家,或解放黎明前就坚定的留在中国,或远涉重洋再返祖国,新中国一时人才济济,一片繁荣的建设景象。我曾经阅读过那个时期的一份精英名单,很多人的背景、履历和成就即使今天都是我们所无法企及,难望其背。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经历了此起彼伏的三反五反、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反右、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四清、文革、上山下乡、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1949—1976年,短短27年,数得上名字的运动便有24次。大多数精英的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


大学关停并转,其中沧桑如同新中国27年的历史一样,往事并不如烟。1966年文革开始后便取消了全国高考,1970年重新招生,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期间培养了94万“工农兵大学生”。老电影《决裂》中的一个镜头:气愤的龙书记抓起江大年(工农兵学员)的手说:“这手上的老茧就是资格!”至今令我难忘。


以1978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改革开放,至今整整40年。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进步,举世瞩目。我们没有办法去忘记总设计师邓爷爷,当然这其中凝聚着14亿聪明、勤劳、智慧中国人的奋发图强,巨大的民间活力和创造力被焕发出来。


50后、60后、70后和80后们踩着前辈们的足迹,梯次成为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50后的精英,55前的大多属于工农兵大学生群体,而55后的很多人成了“老三届”(77、78和79级)精英。60后的大学生因为赶上了恢复高考头班车,但是可以读研的人凤毛麟角。70后整个一代人都是奔跑在高考的路上,赴海外留学逐渐成为一种潮流,70后正在成为今天中国社会的最骨干力量。80后的崛起,其实是一种必然,他们是这四代人中平均学历水平最高的一代人。


上世纪80 、90年代成功的标志,就是一定要有辆像模像样的车,最好是一辆S级的大奔;到了2000年代,回炉深造开始成为很多企业家、官员的选择。好多社会的批评声音认为这是精英关系社会的缩影,尽管我本人并不完全反对这一指责,但是企业家或者说官员愿意重新走回校园,这本身是一种进步,至少说这是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缺失的一种“亡羊补牢”。


北大、清华还有后来的中欧、长江商学院开始火了起来,来自政、商、文等各界的主体学员从开始的50后、60后,逐步让渡给70后和80后,90后的身影也开始闪现。而海外名校的游历不知不觉的正在成为中国精英人士的又一次主动再教育选择,只是更加理性和有情怀、有理想。



中欧创业营便是中欧商学院创办的更加聚焦创业、聚焦实践的一个课程,八个模块,其中三个海外模块分别设计在斯坦福、哈佛和剑桥,据说这一创业营的模式除了中欧,便是那两所“野鸡”却是“牛皮哄哄”的混沌大学和湖畔大学。


据洪兄介绍,中欧创业营始办于六年前,只招收过了A轮融资的企业创始人。六期班报名的人数超达几千人,入围面试的750人,最后选定54人,绝对的80后为主,七期以后应该再无60后的身影了。申请的难度超过了更高学位层次的EMBA,真的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洪兄以亲身经历告诉我说:“这一群优秀的年轻人不仅仅是我们原来理解的富有激情的互联网一代,其知识层次以及视野真的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14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欢迎订阅,获取最新活动、文章:

​小众不小,我们同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