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伦敦的记忆画面,除了逶迤的泰晤士河、黑色的绅士扮相、古老的欧式建筑、史诗般的牛剑(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经常被合起来如此称呼)传说、代表着一种流行的巴宝莉(Burberry)格子风尚…….我脑海中最挥之不去的却是这样一幅画面:一座大教堂的圆顶,被四周正在燃烧着的浓烟烈火衬托着,却依然耸立……
来到伦敦,最想去的地方便是这画面的主角: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我们常说的伦敦,对于伦敦人而言,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大伦敦,就是我们常理解的顶级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则由33个"小政府"具体执行;另一个就是小伦敦,名字叫"伦敦城"(the City of London),因为大伦敦起源于此,因此这"伦敦城"的江湖地位一直保存至今,不仅占据着"伦敦市"的名头,而且特立独行的行政管理模式可以追溯到12世纪,与其他32个"小政府"迥异。
我们常说的"伦敦金融城",就是特指这"小伦敦"。它还有一个常用别称是"the City"或就称"City",关键的是大写的"C"与大伦敦区分开来。它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名字,俗称"平方英里"(Square Mile) ,原因是其面积正好是1平方英里(2.6平方公里)。英国的政府还有女王不住在这儿,他们的办公场所都在大伦敦的西面,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厅、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首相官邸、白金汉宫都在那边儿。
我好不容易才捣鼓明白这些个名字趣事,倒是学习了一遍伦敦城市发展史。想想中国的城市名字变迁史,最基本的特征便是"一朝君子一朝臣"……据说,中国的省份区划一直在筹划着要改,区县市一级不少的已经又"撤市改区"、"撤市改县"了,而这统一店铺门头的事儿纷纷嚷嚷,估计将会是中国的新潮流,至于这从南到北的"雄区"建设,"千年大计"就不敢妄议了。
2016年的大伦敦人口统计,约880万人。我顺便查了查巴黎大区的人口总数约是1200万。英国和法国两国人口的总数约是1.26亿人。 据北京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6年北京常住人口约是2170万,与伦敦和巴黎的人口总数体量基本一致。
记得温哥华卫生局的吴博士曾经说了一个未经考证的数字,即北京市各大医院拥有的核磁共振数量较之英国和法国的总数还要多。不由的"瞎想"一下,一是咱北京的人均拥有核磁共振数量约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6倍;二是咱2100万的北京人需要如此昂贵和过度的核磁共振治疗吗?三是说北京的医疗人口非北京人口而是14亿全国人民;四是说英国和法国因为实行的是全民健保,也许存在核磁共振配备上的偷工减料,这与加拿大有一拼。我约的温哥华背部核磁共振检查,已经过去了四个月尚无音讯,我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来等待。
圣保罗大教堂正是位于伦敦城的核心地段,坐落的地方叫小山丘陆德门山(Ludgate Hill),两边是同样著名的伦敦塔(Tower of London)和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南面正对着泰晤士河畔。
将车停在了很远的一个位置,一个人徒步穿过了芭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Centre)和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一路走走停停,辛苦了些,却是收获了不少的风景。漫步难得的高楼大厦之间,蹲下来休息时意外发现了墙上嵌着一个铭牌,上面写着"The London Wall Walk"(伦敦城墙步行道),这才知道自己竟然不经意间走在了几乎是与伦敦历史一样古老的伦敦城墙小道。
伦敦城墙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罗马帝国时代,之后的1000多年,朝代更迭,但这伦敦城墙却被屡次扩建和加固,一直担当着伦敦城的重要保卫屏障。17世纪以后(文艺复兴风头正劲),随着伦敦的高速发展和扩张,这城墙的保卫作用逐渐退位。到了18至19世纪,城墙开始被大规模拆毁,仅有包入附近建筑物墙内的一小部分城墙得以保存。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的轰炸摧毁了伦敦城的大量建筑,但这一小部分千年古城墙却躲过战火,幸存下来。
稍微拐了一个弯,便是Noble Street,遇到了一个老外小旅游团,偷听了导游介绍,才知道站在这个街角,竟然是是唯一以特别角度望到伦敦塔的地方。因此说,美好经常的发生在你本无意选择却贵在坚持之中。
一个人的旅程常常会是发现意外的奇妙之旅,两个人的旅程更多的时候是发现彼此而非风景,多个人的旅程如果没有思想的火花碰撞,便只能称之为"旅游"了。自然,家庭亲子游体现的是亲情满满,无论以何种心情,"亲"是风景之中最活跃的注脚。
因为是盲打莽撞的走法,远眺着圣保罗大教堂圆顶之上的大十字和金球就可以了,竟然首先进入的是大教堂后花园,混迹于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中间,舒缓的躺在草地上,仰望着近在咫尺的大理石基座上高高站立的圣保罗雕像,太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散射下来,我的眼睛不仅眯了起来……
从迎面是典雅安妮女王雕像的西门,拾阶进入大教堂宽敞的中殿,浏览着两侧珍贵的镶嵌画、壁画还有浮雕,聆听着教堂提供的耳机景点介绍,慢慢体味着不朽建筑的沧桑岁月。走到大教堂的中心,仰头凝望画着圣保罗生平的巨大挑高圆形穹顶,再向唱诗台望去,目光略过中规中矩的圣餐区,可以望见东侧高耸的祭坛。
1806年纳尔逊海军上将(Lord Nelson)的葬礼,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周年,1965年邱吉尔(Sir Winston Churchill)的葬礼,1977年伊丽莎白二世结婚25周年,还有1981年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结婚仪式等等都在这个祭坛上举行。圣保罗大教堂并不是景点……
圣保罗大教堂建于公元604年,后来几度重建,古老版画中常见的哥特式老圣保罗大教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1666年那场伦敦大火摧毁了四分之三的伦敦,这座哥特式老教堂的大部分也难逃厄运。现在的圣保罗大教堂由雷恩爵士设计,历经35年,竣工于1710年。
圣保罗大教堂的设计体现了"十字架"建筑格局。"中殿"这词源于拉丁语,是"船"的意思。人来到了教堂,先进中殿,然后从西向东行走,如同行舟一样。不过,走的是一条精神之旅,最东面是耶稣堂,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