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先生对于中国的一切几乎都喜爱无比,也不遗余力的向西方推介。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直帮助中国人发现中国的"第一",据研究者们考证,第七卷第二册的结论中,列出了不下250条的"中国第一"发明。
其实,就我看来,过分的强调中国第一没有什么太大意义。除了自豪感之外,如果我们至今还没有新的第一,作为活着的现代人,我反而会有一种羞耻感:"我们为什么还不行?"1911年,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已经107年,清帝1912年退位已经106年,新中国1949年成立,到明年就是70年了,我们不能总是"艰难的探索"吧?!
英国作家西蒙.温切斯特(中国名字思森),写了一个李约瑟的传记,书名直接就叫《爱上中国的人》。他写道:"从科学日新月异的角度来看,李约瑟在故纸堆里捡拾的努力,似乎意义不大,但这就是历史,自由开放的社会,需要多元的角度去分析世界。"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先是稍微感到不悦,之后便深以为然。我们有一句常说的段子,意思是:"老人家一般愿意回忆过去的辉煌,而年轻人永远畅谈的是明天的希望"。
当然,我也想说,既然觉得李约瑟先生是在给中国人唱赞歌,那么你西方人看中国,也用不着横竖看中国人个个都像《红高粱》里面张艺谋、姜文还有巩俐的扮相。
李约瑟研究所的建筑1987年落成,后来又进行了增建,占地不是很大,却很宽敞幽静,绿树茵茵,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国庭园式的建筑掩映在其中,非常有亲和感,好多地方体现了道教的文化特征。内部装饰除了李约瑟先生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之外,中文字画占据了主要位置,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的饰物和赠品,彰显了东亚文化的和谐气氛。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建筑里所有的门把手都是特别制作的中国红色篆刻印章设计,上面刻着"为中国科学技术专用",其中内涵和期许令人感动。
一晃就是一个整天过去了,那一束太阳光从图书馆三角形天顶的一侧飘到了另一侧,偶尔的还会忽明忽暗一下,我知道那是蓝蓝天空中一小片乌云的力量。中秋的日子,惦念或者说思念就成为一种情绪,如同这太阳光一样,透着每一个缝隙挤进来,散落在成排成排书架的每一个角落,也落在了我的心里…..
李约瑟先生的婚姻和爱情已经成为李约瑟研究所的另一个标签,门前菩提树下埋葬的骨灰以及三角形摆放的李约瑟、李大斐、鲁桂珍三人纪念铭牌,静静的躺在那里,似乎是在诉说一个动人的爱情和励志故事。
李约瑟与学生 合照
李约瑟先生与鲁桂珍的爱情按照传统价值观来说属于婚外恋,但鲁桂珍的导师、李約瑟先生的夫人李大斐女士却接受了他們两人的恋情,而且很喜欢鲁桂珍,三人在同一屋檐下融洽共处长达50年。直到1987年91岁的李大斐女士病逝,李约瑟先生才于两年后迎娶默默陪伴身边的鲁桂珍。
记得三毛曾经在一封回复读者的信件《如何面对婚外情》中谈到了她和荷西的一段故事。大意是,荷西爱上了另外一位女子,三毛说:"我回台湾一年,你们生活一起,如果美满,我便自寻生路。一旦你们分开,你还愿意我就飞回去;又如果,三个人一同接纳观念,亲爱相处,那就真诚相待,不分彼此。"荷西听后大哭。两年后,荷西溺水过世。一天,三毛在家中种菜,院子外面出现了那位女子,俩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痛苦失声。
这算不算另外一种伟大的爱情呢?如果没有李大斐的爱和宽厚,如果没有鲁桂珍的中国情结和用心辅佐,李约瑟先生会是什么样子呢?还会有今天的李约瑟研究所吗?李约瑟先生和鲁桂珍女士的婚礼,还有他们过世的消息,中国的主流媒体当时都有报道和纪念,中国人记住了这两个伟大的名字。
李约瑟先生说:"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西面被沙漠切断,北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李约瑟先生临终前,说:"透过我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我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1952年,李约瑟先生作为观察员参加了朝鲜战争,因为支持中国共产党人,因为关于美军在朝鲜战场中使用细菌战被指控失实,特别在冷战时期,受到了剑桥大学,英国社会的排斥和谴责,而美国更是直到1970年代才从政府黑名单中将其移出来。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特别影响李约瑟先生的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研究,甚至还于1966年开始受聘担任了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院长,直到1976年退休。其实,这就是英国社会一种学术包容和社会包容的文化。可以不满甚至仇视你的观点,但不能禁止你说话的权利。
由此,想起了又一位叫"小平"的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先生所作的报告:"民营企业要以职工为本,让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管理"。网上刚刚平息的"吴小平私有企业退出论",瞬间又爆棚了。我在前些日子"小平您好"的随笔之中,对比了英国私有化与中国私有化的同和不同,真挚的期待着中国可以继续韬光养晦,可以奋力前行。用行动而非大话回答"李约瑟问题",回答眼下我们共同面临的新问题:"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富强了些,人民富裕了些,科技赶上来了些……我们能不折腾吗?"
1994年梅建军与李约瑟博士合影
二楼下来,走廊上竟然碰到了甚是久仰的梅建军教授。梅教授是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是来自中国北京科技大学的教授,是冶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2014年即受聘担任李约瑟研究所的第四任所长,依然兼任着北京科技大学的讲座教授,长江学者。梅教授非常平和,学者风范,得知了我的来意和思考之后,我们与来自法国里昂,也是剑桥大学毕业生的许先生一起畅聊了起来,其中真知灼见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梅教授曾经在1994年的时候来到李约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提及当时的所长柯丙郁先生给他送行时候说的话,记忆尤新:"到了李约瑟研究所,要多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李约瑟先生研究中国科技史贡献很大,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伟大贡献。他说了不少中国的好话,但有些话可能说得有些过头了,所以你要多思考,要有自己的判断,从事实出发而不是盲从权威。"
2017年,梅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李约瑟博士留下的知识遗产是远远超出所谓的李约瑟难题的。有人以为李约瑟博士用毕生心血撰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仅仅是为了回答李约瑟问题或难题,其实这种认识很可能低估了他的巨大贡献。我个人认为,李约瑟博士作为二十世纪的知识巨人,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系统揭示了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而且在于提出了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百川归海"模式,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悬在康河之上的中秋月亮,皎洁而且明亮 ,顺着康河无声的走着,感受着静谧和安详,偶尔的单车侠飘过,带过去一阵风,透着闪亮还有青春的味道,和平真好……
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人类拥有共同的一个祖先,那就是黑猩猩,人类将要拥有的共同敌人,不是彼此,而是我们亲手制造出来的类人机器人!
Comments